正文 第18章 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推給爺爺、奶奶?(1 / 3)

一個小學男生寫了一篇作文《爺爺是我的保護傘》:爸爸就會說我淘氣,其實他根本不管我。我餓了,是爺爺給我做飯吃;我困了,是爺爺給我鋪床;我的作業不會做,是爺爺救我做。爸爸如果說我、罵我,我就告訴爺爺,爺爺就幫我罵爸爸。在我眼裏,爺爺就是我的保護傘,所以我一點兒都不怕爸爸,有的時候我還存心氣他。

有一次,爸爸下班回來,他到廚房盛飯,我便偷偷在廚房門口放了一個小凳子。爸爸沒看清,被凳子絆了個趔趄,手裏的飯碗摔在地上。看到爸爸火了,我連忙跑到爺爺房間,躲到爺爺身後。爸爸氣呼呼地跟進來,對爺爺說:“這孩子學壞了,我必須揍他一頓。”爺爺問明了事情的原委,不以為然地笑了笑,說:“你這麼大的人了,自己不小心點兒,笨不笨?怎麼還拿孩子撒氣?好了!吃你的飯去。”我聽著就偷笑。

一篇小小的作文,真實地反映了兩代人教育上的不同。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上幼兒園,18歲獨立成人,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而我們國家呢,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有些父母很希望老人帶孩子,主要是因為老人比較有經驗,能確保孩子的身體健康。另外,老人對孩子有愛心,這樣不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還可以培養孩子今後對別人的愛心。

也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對此持不同觀點,一位母親這樣說:

我那時候上班,孩子在3歲之前完全由爺爺、奶奶帶。記得孩子2歲時,特別膽小,老在家裏蜷著。老人對他百般嗬護、悉心照顧,我們當父母的一方麵很放。,另一方麵也擔心孩子在性情、膽識方麵的培養欠缺很多。孩子上學以後,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說我孩子膽小,不愛發言。直到現在,我一直後悔當初應該自己帶孩子,可是現在為時已晚。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隔代教育這個現象呢?一、並非一無是處

俗活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也如此,要想取得好的收效,就應該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手,而這就需要確立全家人都來遵守的家規,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於健康成長的環境。

客觀地說,老年人帶孩子的確有一定的好處。有人曾經總結出隔代教育的三大優點:

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因得到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

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於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致誌於事業:

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減少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為老有所為、發揮餘熱提供機會,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有裨益。二、有明顯弊端然而,又不能不看到,隔代教育也存在明顯的弊端。調查證明.隔輩人帶孩子,成功率不足30%。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四點:褊袒護短一部分老人帶孩子往往溺愛無度,任何規矩都不放在眼裏,孩子自然變得任性頑劣。當父輩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老人卻反過來袒護孩子,當著孩子的麵責怪他們的父母:“對孩子那麼凶幹嗎?你忘了你小時候啦?尿床、打架、逃學,還不如你兒子聽話呢!”這樣一來,孫輩立時有了靠山,完全不把父母放在眼裏,教育於是困難重重。

隔輩教育的問題關鍵在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父母要管,祖輩溺愛,因而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風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儼然成了“保護傘”。這種教育上的背離,最終使孩子缺乏愛心,不懂體貼,恣意胡為,不守規則,養成頑劣、冷漠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包辦代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放學的時候,公交車上十分擁擠。一個小學生悠閑自得地坐在座位上,嘴裏吃著點心奶奶搖搖晃晃地站在旁邊,一手拉著扶手,另一隻手上拿著水杯,還要替孫子背著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