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專家做過一個研究,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好,社交圈子廣,膽子大,能吃苦,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有的已經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事事不願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都要別人代勞。稍不如意就撒嬌哭鬧,甚至和同齡孩子都難以相處。
觀念老舊
有一個女孩,學習成績不錯,還是班裏的學習委員。可不知為什麼,有一段時間忽然自信心不足,總是唉聲歎氣。經媽媽一再詢問,孩子才說出自己的擔心:“我的學習成績會不好的。”媽媽奇怪地問:“你的成績不是一直很好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女孩說:“聽奶奶說,女孩長大以後就會變笨的,競爭不過男孩。”
顯然,老年人的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對孩子是有直接影響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責怪老人,因為祖輩文化低、思想舊,也是舊時代對他們的加害。我們要學會讓老人接受新觀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時代的腳步。
親子隔閡
親子隔閡包括兩個層麵的含義:一是祖輩與父輩的隔閡,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祖輩對孫輩過於溺愛、嬌縱、放任,父輩看不慣從中矯正,但當父輩管教孩子時,祖輩卻加以阻攔,這就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同時,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格管教,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錯覺:隻有爺爺、奶奶愛我,爸爸、媽媽不疼我。親子隔閡便這樣形成。
三、揚長避短好處多
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差異並不完全以年齡為界限,老年人的觀念未必落伍,年輕人的觀念未必現代。因此,兩代人完全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2005年冬天,我應邀到遼寧某地講課,接待我的婦聯主席告訴我一件剛剛發生的事情。她親戚的一個小男孩很淘氣,在外麵闖了禍,媽媽急了要揍他。誰知爺爺卻不幹,一個勁地護著孫子,就是不讓兒媳動一個指頭。兒媳也是倔脾氣,甩手回了娘家,很多天不回來。孫子想媽媽,爺爺沒辦法,就讓女兒裝孫子班主任的聲音,給兒媳打電話,讓她回來。誰知,兒媳聽出了聲音有假,更加生氣,大吵大鬧起來。這件事讓我很感慨,為了一個孩子,鬧的全家人人不得安寧。隔代教育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祖輩就沒有辦法與父輩合作教育孩子了。這需要年輕父母和祖輩們共同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來揚長避短。一方麵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盡量為孩子多想一些;另一方麵,祖輩也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以上麵的故事為例,爺爺的脾氣可能大了一些,但他堅決不讓打孩子的做法是對的,也是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原則的,孩子的媽媽應當理解和配合。而爺爺對於孫子的過錯也不能一味無原則袒護,應該用便於孩子接受的方法認真指出來,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媽媽的批評是為他好。使孩子逐步樹立是非觀念。這樣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差異,反而能彌補各自的小足,豈不是一件好事?不少家庭的餐桌上常會有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菜”,一般是爺爺、奶奶特地為孫子、孫女做的,孩子當然也認為這是自己獨享的,一旦別人染指,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此時,父母應該提醒老人,無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學會在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而當祖輩或父輩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另一方務必不要出麵幹涉,應努力維護對方的權威,不能讓家裏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而使孩子無所適從或者借機尋找“避風港”。要充分利用隔代撫養與父母撫育的各自優勢,經常探討孩子的培養方法,創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氛圍。令我感動的是,每當我在各地講課的時候,總有一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在認真聽課,他們甚至做筆記、提問題。我看過一個報道,遼寧省有一所“隔代父母學校”,先後有800多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這裏學習並取得了顯著效果。願意到這裏“上學”的老年學員越來越多。一位爺爺表示:自己退休多年,現在兒子、兒媳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照顧上小學的孫子,這任務當然就落到了自己和老伴身上,他和老伴擔心他們在知識和思想觀念上太落後,無法教育好孩子,於是決定到這所學校好好學學。對於“隔代父母”來說,無論有無機會專門學習,都應該自覺掌握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製觀念,切實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於創新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