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爸爸、媽媽離婚了我怎麼辦?(1 / 3)

2006年8月21日《重慶晨報》上的一篇報道,記錄了一個10歲孩子因父母鬧離婚而煩惱:

天使之吻:我的爸爸、媽媽現在分居了,我好害怕他們會離婚。

晨報QQ:那你怎麼辦呢?

天使之吻:我今年10歲,現在主要跟媽媽在一起,有時也會到爸爸那邊去。我不想這樣,我想3個人住在一起!

晨報QQ:他們在哪兒住呢?

天使之吻:媽媽在龍湖,爸爸在西來寺,好遠的。在媽媽這邊,她要我說爸爸不好;在爸爸那邊,他又要我說不喜歡媽媽。我好累啊,要兩邊討好。他們就像敵人一樣,互相仇視,想到這些我晚上經常睡不著。

晨報QQ: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變成這樣嗎?

天使之吻:因為爸爸愛喝酒,喝多了就耍酒瘋,很嚇人。

晨報QQ: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也管不了。你隻要記住,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也還是你的媽媽,他們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

天使之吻:我知道,前天爸爸要去北京玩,還叫我去,可我沒去,因為我不想讓媽媽傷心。我真的希望他們能夠和好,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出去旅遊。

從這個10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能看到對於父母離婚,孩子的內心充滿了不解和憂鬱。一項兒童自殺問題的原因分析發現,父母離婚是導致兒童自殺的第二個原因,僅次於過重的學習壓力。

現在我國的離婚率持續上升,每年約有150萬對夫妻離婚。從婚姻觀念來講,離婚體現了當代人對真正的愛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所以人們對離婚也抱著越來越寬容的態度。但這是成人的立場。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離婚縱然有上萬個理由,卻不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父母離異帶給孩子的可能是毀滅性傷害。我們常常看到,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缺失父愛或母愛而感到壓抑、抑鬱,變得自卑、膽怯;或者因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爭吵、謾罵聲中而變得暴躁,產生逆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對愛情、婚姻從此產生恐懼,成為健康成長的精神障礙。一、“爸爸、媽媽,離婚吧!”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起來確實存在很多困難,但我認為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有很大的傷害。相反,夫妻之間沒有感情、互不信任、互相折磨,這樣惡劣的婚姻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有一個中學生曾經寫信給我,講述了父母的婚姻和她的感受:

從我記事起,我的媽媽就經常衝著爸爸大吵大嚷。長大一點兒以後,我漸漸明白媽媽一直都看不起爸爸,她常說別人的丈夫多麼有本事,而我爸爸卻總是那麼窩囊。每當這時候,爸爸總是不做聲,坐在床邊生悶氣。其實我認為我爸爸人挺好的,他對我、對我媽媽都很好,雖然他掙的錢不多,但是我們一家衣食無憂,我一直不明白媽媽為什麼總是對爸爸不滿意。

一次,我姥姥過生日,家裏來了好多親朋好友。媽媽讓爸爸去餐廳訂座位,結果爸爸訂好座位回來向媽媽彙報時,媽媽非常生氣。當著所有客人的麵破口大罵:“你怎麼什麼事也辦不成?那家餐廳又貴又不好吃,你怎麼能訂他家的?你簡直就是廢物。要不是看在孩子的分上,我早就跟你離婚了!”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我爸爸居然當眾給媽媽跪下,還邊道歉邊打自己耳光。看到這一幕,我簡直想找個地縫鑽進去。我爸爸這麼好的人,為什麼要忍受媽媽這種折磨?媽媽還說因為我才不離婚,我倒是覺得他們在一起對我的傷害更大,我希望他們趕快離婚!

聽聽孩子的憂慮和恐慌吧!父母們千萬不能視子女而不見。從為人父母的那天起,就不是小小的兩人世界了,你們身邊的孩子有著豐富的心靈世界,你們的一舉一動最直接、最真切地影響著他們。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從對父母行為的觀察中去思考:什麼是男人,什麼是女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妻子,什麼是父親,什麼是母親。自然,他們會進一步思考:什麼是親情,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家庭。實際上,孩子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會影響他一生的發展,遠比學習文化知識還重要。因此,父母如果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孩子會終身受益;父母如果給孩子做出壞的榜樣,孩子會終身受害。

父母離異對孩子固然有傷害,但父母冷淡、惡劣的關係,爭吵、打架的過程,卻是一種不問斷的傷害,程度更加嚴重。所以,如果夫妻關係走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就算為孩子著想,也要理智地處理好關係,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怨恨、仇恨的情緒,更不要剝奪對方愛孩子的權利。如果能仍然共同愛護孩子,離婚就不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太多的傷害。四川一位高三女生給我來信說,是她促成了父母的離婚,而父母的離婚是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起點。這件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5年一本關於如何麵對父母離異的自助手冊《幫助、希望和幸福》,在英國書市掀起一陣熱潮,而這本書的作者卻是不滿10歲的英國女孩莉比?裏斯。她在書中詳細描述了自父母離婚的三年半以來,自己是如何應對這種生活的。她提供的竅門包括找個地方盡情宣泄心中的壓抑情緒,積極開展體育鍛煉,思考一個有趣的詞彙,以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麵等。裏斯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其他孩子帶來幫助。”二、“不許說我爸爸的壞話!”2005年第8期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主人公田淑琴是一位單身母親,文章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