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講座上,我收到許多孩子的字條,上麵寫著:
“我很想和父母在一起說說話,可是他們說,為了生活出去上班掙錢夠忙的了,哪還有空聽你說。”
“我想和父母說說話,父母沒時間;我想聽父母說說話,父母還是沒時間。”
“無論是我的快樂還是我的悲傷,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快樂和悲傷都是我一個人承擔。”
“我其實不想爸爸給我買好吃的,買新衣服,我很想爸爸能陪陪我,多了解我。”孩子們的這些心裏話,難道不令人憂心忡忡嗎?一、別讓孩子成為“自言自語的一代”
我們的父母或許沒有意識到,沒人陪伴的獨生子女經常會一個人說話,所以獨生子女也是自言自語的一代,他們孤獨、寂寞,甚至褊狹、固執,這都和生活環境的單一性有關。也正因如此,這些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很強烈,父母們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話、遊玩,是獨生子女時代對父母提出的迫切要求。2006年第5期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真想用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文中小作者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平時跟父母交流很少,我每天隻聽到“寫完作業了嗎?”“快認真複習”等等,我想說也插不上嘴。一次,我考了100分,本來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想給父母一個驚喜。但是爸爸、媽媽正在談事情,根本不理我,我隻好把這個100分埋藏在心中了。還來一次,我有道題不會做,想等爸爸回來向他請教。可是爸爸回來後,沒有理我馬上又走了。當他們拒絕理我的時候,我感到很傷心。為什麼爸爸、媽媽都不能陪陪我,和我說說話?我真想用自已的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陪我聊天說話。其實我的要求不高,一天隻要抽出10分鍾,哪怕5分鍾,就足夠了。爸爸、媽媽,你們能滿足我這個小小的願望嗎?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隻要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就會高興,這不可否認,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孩子們一起玩,隻是他們“社交”活動的一個方麵,然而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卻是更常態更有影響力的。首先是血緣親近和撫養特點,特別是孩子10歲之前,父母對於子女不僅是夥伴,甚至是第一夥伴;其次,依長幼關係來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著與生俱來的權威性,絕不同於孩子之間的交流;另外,現代社會孩子更希望和成人平等交流,以顯示自己的成熟。所以孩子們像對朋友一樣呼喚:“請爸爸、媽媽與找一起討論人生大事。”“與我一起鍛煉。”“與我一起玩。”
我經常告訴年輕的父母們,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那麼親子之間什麼關係才是好的呢?可以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概括: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好夥伴。其實,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是很簡單的,就如同案例裏的孩子要求父母每天陪他玩,陪他說說話,隻要10分鍾就好。這樣的要求對於任何父母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為什麼還是有許多父母以種種理由來拒絕孩子的要求?我曾經在網上看了一個小學生寫的文章《愛看電視不都是我們的錯》,我想從中能讓父母們有所感悟:
我喜歡看電視,我的好多同學也喜歡。在星期天或假期裏,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
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看電視,說我是個十足的“電視迷”.總想讓我改掉這個“壞毛病”,好聽的話難聽的話說了不少。這還算好的呢n我好多同學的父母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訓他們,有的還又打又罵……結果呢?我們還是喜歡看。其實,愛看電視不都是我們的錯。為什麼父母們不想想自己也有很大責任呢?每當我要媽媽陪我看書、畫畫、給我講故事的時候,她總是沒耐心,很少能好好陪我。有時,她要忙自己的事情,就跟我說:“看電視去吧,好孩子……”這句話,她不知道跟我說了多少次!為什麼到頭來,她又反對我看電視?
媽媽為了讓我吃好穿好,做什麼都行,可她不知道我最想要什麼。我多希望她像夥伴一樣和我一起玩,這才是最令我開心的。碰到沒好節目看的時候,我也挺煩的。但爸爸、媽媽又不讓我自己出去玩,我還能幹點兒什麼呢?
可見,父母們並不完全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才不願意陪孩子玩,而是父母們並沒有心理準備成為孩子的好夥伴,更沒有養成陪孩子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