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成為孩子的好夥伴,與孩子做到真正的交流?我提出下列建議:
一、陪孩子一起玩
中國的父母一般具有內斂而現實的性格,還受家長製的傳統影響,似乎很難放下架子陪孩子一起玩。父母們應該相信,和孩子一起玩不僅不會損害形象,還能充分展示父母的現代風範呢!同時應記住您隻是孩子的夥伴而不是他的管製者。放鬆您的心情,亮出您的微笑,和孩子一起玩耍、歡笑!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不要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不要居高臨下地用管製者的口吻來命令孩子。如你對孩子說“學習怎麼樣?”“考試名次是多少?”孩子會拒絕和你交心的。隻有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他才能以心交心。
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
現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輕鬆聊天、嬉笑逗趣的場景越來越少。這是現代人生活的一種缺憾。其實,晚飯後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隨意講講一天中的見聞、樂事,是一件很溫馨的事情,不僅可以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還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切關係。何況,這還會是小的信息交流平台,讓大家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呢!
二、父教不可缺
在當今家庭教育中,父親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注意。
有一位小網友在信中表露出對父親的不滿:
自我記事起,就一直過著沒有爸爸的生活。爸爸是長途客運的司機,經常跑車,平時我很少能見到他。因為每天我還沒起床他就已經離開家了,而等他晚上回來的時候,我早已經在夢中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爸爸還是要工作,有時還一連好幾天不回家。就連我的生日,爸爸都因工作忙而從沒和我一起過過。還有六一兒童節那天,看著別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在一起開心的樣子,我就恨我爸爸!雖然平時媽媽接我上學放學,照顧我,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想爸爸能多陪陪我。我想問問爸爸:“難道地球離了你真的就不轉了嗎?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長大後我會還你100天。好嗎?”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個“兒童心聲”的課題,調查表明,孩子們在被問及“最想把心裏話說給誰聽”時,選擇父親的隻有約7%,而選擇母親的比例要高達近63%。這一結果值得父親們反思:自己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中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和溝通?
記得有一天我打車回家,出租司機是個30多歲的小夥子,他主動和我攀談起來。當他得知我剛講完家庭教育課時,一臉詫異地說:
“兒童教育?老爺們兒怎麼能幹這個呢?”
我知道他有女兒後,不解地問:
“怎麼?你這個當爸爸的不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她媽的事,我的任務是掙錢。”
聽到這話,我心裏有些不是滋味。在家庭教育中,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這是很多為人父母者有深刻感受的。問題是,家庭教育中父親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狀。
在這裏我要提醒父母,父親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愛關係孩子的體格成長
和父親接觸多的孩子,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麵的發育速度都要好於那些較少和父親接觸的孩子,並且他們患有發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也較低。這是由於父親大多會和孩子進行一些戶外的活動或遊戲,同時還愛和孩子一起做帶有一定技術和需要一定體力的家務勞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給孩子的影響卻相當大。
父愛關係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
一般來說,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堅強、敢於冒險、敢於克服困難、積極進取、開朗、寬容等個性品質。如果父親經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父親的行為方式與性格特點。。理學家麥克?閔尼曾做過試驗,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個小時的孩子,和那些一個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個小時的孩子相比較,他們的人際關係更融洽,能從事的活動風格更開放,並具有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更具有男子漢的氣概。另一些研究者稱,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產生情感障礙,他們大多焦慮、自尊心低下、自製力弱,並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甚至成人以後會有許多不良生活習慣。他們把兒童的抑鬱、孤獨、任性與依賴行為稱為“缺乏父愛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