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爸爸、媽媽為什麼說話不算數?(1 / 3)

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這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全國調查中的一個意外發現。

細想一下,其實也不奇怪。在我收到過幾萬封中小學生的來信中,很多是談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封信這樣說:

我爸爸、媽媽說話一點兒也不算數。我爸爸說,隻要我考了前5名,就帶我去坐過山車。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時,他卻說沒時間,下次吧。我媽媽也一樣,她說我寫完作業就讓我下樓和小夥伴玩,可是我寫完了她又讓我彈一個小時的鋼琴。每到這時候,我都會想起電影《麥兜的故事》,麥兜的媽媽讓他吃藥,說吃了藥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代夫。結果麥兜吃了藥,病好了以後,媽媽卻再也不提去馬爾代夫的事了,麥兜再問,媽媽就說,發了財再說吧。我理解麥兜,覺得他和我一樣可憐。以後爸爸、媽媽再怎麼向我許諾,我都不相信他們了,全是騙人的!父母隨口一應,隻想先穩住孩子,根本不當回事,不想卻漸漸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一、“哄逗”和“哄騙”

我發現,對孩子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很少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成年人,因為他們知道“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對待孩子,說話算不算數似乎無關緊要。所以,“哄孩子”一詞在中國很流行,幾乎成了父母們的共識。在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哄”字的第一個定義,即為“哄騙:你這是哄我,我不信。”第二個定義叫“哄逗”。本來,“哄逗”才是帶孩子的意思,可在許多父母的實踐中,“哄騙”與“哄逗”往往混為一談。

父母對孩子言而無信,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因而也沒有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承諾,沒有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我們在1999年的全國調查中發現,對於“現代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父母的回答是“責任”,而中小學生的回答是“平等”。把“平等”當成最重要的品質,這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因為孩子常被父母不平等地對待,因此特別渴望平等。

可惜很多父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曾收到一位中學生的來信,她媽媽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父母的觀點:

我媽媽常年在外工作,我就住在姑姑家。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了姑姑在背後說我媽媽的“壞話”。暑假到了,我去媽媽工作的地方玩,就把姑姑說她的“壞話”全盤照搬地告訴了她。暑假過去了,我又回到姑姑家。有一天,媽媽打來電話,正巧姑姑接的,沒想到媽媽和姑姑聊著聊著就把我“告密”的事給說了出來。當時我很生氣,因為我告訴媽媽時,媽媽答應我不告訴任何人,更不告訴姑姑。結果,那天姑姑掛了電話就很生氣。我當時很難受。後來,我就埋怨媽媽,問她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可媽媽說:“小孩子,沒關係,這樣說了,你姑姑下次就不會說我了!”聽了這話,我感覺媽媽不僅說話不算數,而且很自私,隻想著自己心裏舒服,就不考慮我的感受。從那以後,我就不把心裏話告訴她了,因為我擔。告訴她什麼,她都會向別人說。後來我又聽見姑姑說她壞話,我就沒有告訴她,她問我,我就說沒有。我已經不信任她了,沒必要和她說實話.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自然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也就不會和父母說心裏話,相互間的溝通會因此受阻,親了關係也會被嚴重影響。

二、兒童不可欺

父母失信於孩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從淺層意義上說,父母失信會讓孩子因心願沒滿足而失望。相對於成年人,孩子的世界很小,他對感興趣的事物投入的關注更多,對它渴望的程度往往超過成年人的想象。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養金魚,卻沒有錢買。當鄰居答應他家的金魚生了小魚就送我兩條時,我高興極了,記在月曆牌上,天天盼著成年人滿足自己的機會很多,而且願望一旦落空,他能通過自我調節化解失望的心情。孩子卻不同,他們的目標唯一而單純,如果付出努力後仍達不到心願,會非常失望甚至於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