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我在廣州講課。台下坐滿了中小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我發現很多孩子懶洋洋的打不起精神,就問他們:“你們看起來怎麼這麼累呀?”同學們搶著回答:“我周末參加了4個班呢!”“那算什麼?我參加5個呢!”仔細詢問後,發現台下的大部分同學周末兩天都要參加3到6個興趣班,有繪畫班、鋼琴班、小提琴班、奧數班、舞蹈班、速算班、跆拳道班、書法班、形體班等等,五花八門。於是我問,“你們願意參加這些班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著:“不願意!”
麵對孩子的抱怨,父母們說出了他們的苦衷:
“別人的孩子都學,我們不學哪行啊!”“現在的競爭太激烈了,孩子要是沒有特長,進重點中學就太難了。”也有父母表示,他們讓孩子學點兒特長並沒有功利目的,隻是讓孩子自娛自樂,豐富生活。一、別讓興趣班毀了孩子的興趣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教育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作者川子雖然已經長大成人,但提到童年的經曆,心境依舊難以平複。
大約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開始了他的育才計劃――英語、日語、書法、小提琴……我的童年從此改變。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那時各種學習班還沒有那麼多,所有的講授均由父親完成。其實,有些他也不懂,隻是在教育子女方麵,他跟大多數父母一樣,都是那麼自以為是。記得那時我每天早上5點就被揪起來,開始跟他讀兩個小時的外語,然後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樣,背起書包開始一天的學校生活,如果說外語、書法僅僅算是“加碼”的話,所謂的業餘愛好――小提琴,對我來說不啻於一場噩夢。之所以這樣說,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愛好,完全是父親的愛好,和很多父母一樣,他把自己的愛好與夢想強加給我,奪走了我童年的歡樂。
條件所限,那時的我甚至沒有一把適合自己的兒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練,這對我臂力以及下頜是個嚴峻的考驗。記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練8小時的琴,開學後也是同樣,擠掉了我幾乎全部的課餘時間。
在父親看來,若我放學後不做點兒什麼就是浪費時間。那時.父親天天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能荒廢了時間”。隨後是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獲得這樣那樣的榮譽,父親的虛榮∞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拉琴的要求當然是變本加厲,稍有懈怠,隨之而來的就是拳腳暴力。與別的孩子相反,那時的我最害怕放學和寒暑假,至少在學校裏,我還可以輕鬆應對,但回到了家,我卻要為那個不屬於我的“業餘愛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6年,直到我進了高中,住了校,才暫時擺脫了家庭。
川子在文中還提到在他上了大學以後,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因為一看到它就會回憶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他提到與父親之間的感情淡漠,提到長久的暴力反抗對他性格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後,川子對父母們說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話:孩子不是你們的私有物,讓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應該比川子的時代幸福了,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成長環境。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現在的孩子卻和川子一樣並不快樂。究其原因,同出一源: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物,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真誠地對千千萬萬父母說一句:放開手,自己走!你們會驚喜地看到:原來,在自由的天空裏孩子能飛得那麼高!那麼遠!
二、培養特長是一把雙刃劍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全國調查發現,這一年的暑假有48.6%的中小學生參加過培訓班,其中小學生有64.4%、中學生有391%。參加培訓班的原因:為了培養能力的小學生為75.2%,中學生為76.4%;喜歡培訓班學習內容的小學生為70%,中學生為54.7%;渴望借此結交一些朋友的小學生為43.9%,中學生為347%。在參加培訓班的學生中,74.8%的小學生、81.5%的中學生參加過以提高學業成績為目的的培訓班:85.4%的小學生,64.9%的中學生覺得培訓班對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較大;91.50-10小學生,855%的中學生覺得培訓班對培養特長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較大。
調查同時也顯示,21.7%的小學生、11.9%的中學生參加培訓班是為了得獎在升學考試中加分;15%的小學生、245%的中學生是迫於父母的要求參加培訓班;67%的小學生、11.9%的中學生是因為沒事幹,為了打發時間而參加培訓班;3.5%的小學生、8%的中學生因為別人參加了,自己也隻好去。這數據表明,各類培訓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提高能力、培養特長的需要,對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也有積極意義。但也要看到,有些培訓班成了部分孩子的壓力來源,是否對孩子的成長一概適用,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