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爸爸、媽媽為什麼說話不算數?(2 / 3)

從更深層意義上說,父母失信會讓孩子對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從心底裏崇拜和依賴,特別是在10歲以前,父母的每句話對孩子來說如同聖旨一般。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承諾隻不過是一種哄騙,就會大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說話不算數,這個世界上還能相信誰呢?這種恐慌感會給孩了帶來巨大的心理危機,而且由此引發的對父母權威性的挑戰幾乎是具有顛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這個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參的教子故事讓我們回味良多:

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買東西,小兒子鬧著也要跟媽媽一同去,曾參的妻子便隨口哄孩子說:“你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後,曾參便要捉豬殺了。他的妻子趕快製止他說:“我剛才隻不過和孩子說著玩罷了,你怎麼真的要殺豬?”曾參對妻子說:“小孩是不能欺騙的。小孩年幼無知,隻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如今你說話不算數,哄騙孩子,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謊。當媽媽的欺騙了孩子,孩子便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媽媽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了。”於是曾參還是把豬殺了。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若父母言而無信,那孩子日後也就很難有信守諾言的美德。因此哪怕承諾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認真去做,不能認為事小而忽略不做,“不以善小而不為”嘛!

三、給父母支招

1.讓孩子懂得一諾千金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曾刊登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以自己的言行告訴兒子什麼叫一諾千金。

一個農村的孩子跑步很有天賦,在全校運動會上拿了第一,可以去縣裏參加比賽。孩子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好,父親腿摔壞了,全家靠母親一個人支撐。孩子很懂事,體諒到父母的難處,不想去參加比賽。因為參加比賽要買膠鞋,而家裏拿不出錢。但父親讓孩子參加訓練,並答應孩子會想辦法給他買鞋。父親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拖著病腿上山采藥賣錢。但是,因為身體不好,每次采的藥不多,賣的錢也不多,直到孩子要比賽的前一天,買鞋的錢還沒有攢夠。但這位父親對孩子說,買鞋的錢現在還不夠,明天再想辦法,一定會給你買鞋的。第=天,孩子穿著母親親手做的布鞋參加比賽並拿了第一。他高興地回到家,看到父親拿著一雙嶄新的膠鞋等他。原來父親連夜上山采藥,把錢湊夠了。這位父親告訴孩子:“我答應過你的,我一定會做到。孩子,你要記住,做人要說到做到,這叫一諾千金。”

這個故事很令我感動。這位父親雖然無法給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質生活,但他教孩子懂得一條做人的準則:一諾千金。古人說“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培養的。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首先做到“言而有信”。父母平時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對子女有直接的教化作用,尤其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第一重要的。

2.不要輕易許諾

對於孩子,你可以少承諾,可以有限承諾,但承諾了就要履行諾言。

許諾並不是小事,當父母對孩子做出承諾之前,要考慮周全,權衡自己是否具備履行諾言的能力。如果能力有限,承諾實施起來有困難,就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特別是年輕的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小,隨便哄哄沒關係。要記住你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要記住許諾不是哄騙。

有的父母不兌現對孩子的承諾,而且還振振有詞,“我每天有那麼多的事要做,我陪你玩,那誰給你做飯?誰去掙錢供你念書”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理直氣壯,其實是不講道理的,因為照這個邏輯,忙的人就可以說話不算數了。越是繁忙的人越應該說活算數,比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在教育孩子方麵,父母就是最重要的領導人,所以國家一般都授權父母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當然,天下最難勝任的就是父母這個職業,父母應學會協調安排時間,為了孩子,必要時需要放棄一些自己的利益,但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可以說話不算數的理由。對於孩子,你可以少承諾,可以有限承諾,但承諾了就要履行諾言,除非你根本不想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