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為什麼孩子這麼能花錢?(3 / 3)

一位父親曾帶著6歲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買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最後,父親用省下來的10元錢給弦子買了一副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這位父親的做法很聰明,他用行動明示給孩子:買東西是有價格差別的,省下的錢可以買更多東西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節儉,學會了明智消費。

4.對孩子的過度消費敢說“不”

現在有一些父母在超越自己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過度滿足孩子的消費要求,這種做法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的某些消費要求說“不”。如對孩子過於頻繁的要求,采用延緩兌現的方法,讓孩子心理上感覺到,每一件東西都是來之不易的,符合家庭財力的可以買,相反就不能買。孩子如果提出過分的物質要求,一定要堅決拒絕,並耐心說明拒絕的理由。

5給零用錢要適度

給孩子過多零用錢對成長不利,零用錢的發放應該有一定的製度,即多長時間發一次,每次給多少,應該和孩子交代清楚,並且嚴格執行。一般來說,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發放零用錢的周期不宜過長,以一周左右為宜。不能對孩子的零用錢不聞不問,要培養孩子計劃消費的好習慣,讓孩子準備一個記賬本,隨時記下自己的消費情況,到周末時和孩子一起討論總結,消費合理要表揚和獎勵,消費不合理要批評和懲罰。

6.再富不能富孩子

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擁有的財產難以數計,但是老洛克菲勒每個月才給兒子幾美元零花錢。他希望孩子知道創業的艱辛。

在中國,一位擁有上千萬家產的企業家,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按常理.這個女孩一定是高消費群的一員,可恰恰相反,她在班裏是最節儉的一個,她向父親要1元錢比其他人向父母要幾十元都難。人們問這位父親:“你這麼多錢,為什麼還要如此小氣?”他說:“不是小氣,而是責任。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錢來之不易,養成節儉的習慣,大了才能有所作為。”把孩子消費觀的培養看作人格的培養,這是真正的愛。

7.陪孩子過有意義的生日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生日的意義,陪孩子過有意義的生日。可以根據孩子的需要,買一本或幾本書,寫上贈言送他;帶孩子出去遊玩,讓他自選地點,準備好相機,做一個“生日影集”留念;生日前由父親或祖輩給孩子講媽媽懷胎十月的艱辛,講“孩子的生日,就是媽媽的難日”,讓孩子為媽媽做一件事,如給媽媽做一件小禮品,寫一封感激信,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洗幾件衣服等等。這樣的生日將給孩子留下永遠難忘的記憶。8.“物質刺激法”不是好辦法有些父母常常以物質刺激來調動孩子幹家務的積極性。這種做法的負麵影響是孩子會選擇性地勞動,給錢幹,沒錢不幹同時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任何事情都應該得到物質上的回報,極可能讓孩子隻注重物質索取,而淡化孩子的責任意識,玷汙孩子純潔的心靈。明智的父母會激發孩子的責任心,讓他們像小主人一樣自覺自願做好家務活兒,在健康之路上成長。學會合理與適度消費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做好這件事並不需要什麼深奧的理論,關鍵在於父母事事處處要在消費上給孩子做出榜樣,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為,都要以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為標準。德國的成年人習慣於遵守規則,很少闖紅燈。有人問德國人為什麼這樣做,他們說大人的身後站著孩子呀!讓我們向德國人學習,永遠為身後的孩子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