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為什麼孩子這麼能花錢?(1 / 3)

當今天的父母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理財”“消費”“財商”之類的詞彙十分生疏,而今天的孩子卻早已在這樣語彙的海洋中遊弋,並且成為商業社會消費的主流群體。

他們追逐名牌,吃“肯德基”“麥當勞”,喝“星巴克”“上島”,穿“阿迪”“耐克”,玩“史努比”“米奇”。

他們生日請客,升學請客,考試第一請客,比賽獲獎請客。

他們小小年紀刷卡消費已成平常事。

有個孩子告訴她爸爸:“你再來接我時,車停得遠點兒,千萬別讓同學看見,因為你開的是捷達,而我同學的爸爸開的都是寶馬、奔馳,讓他們看見你開這種車太丟人了。”

我曾經在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學做調研,這所學校和其他很多學校一樣,為了整齊劃一,抑製攀比,要求學生穿校服。可是學校的良苦用心學生並不理解:名牌多酷!校服多土!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校服不能不穿,那就隻剩下比鞋了。很多學生在名牌鞋上較起了勁,耐克、阿迪、銳步,琳琅滿目。

一、孩子追逐高消費的四個原因:

1.時代的變化

對於青少年的高消費意識,我們不能持簡單否定態度。以名牌為例,應該說它是時代的產物,標榜著質量、科技、時尚,而對這一切,青少年是最敏感的群體,他們以時尚為榮並非壞事;

另一方麵,青少年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渴望友誼,因此名牌產品成了他們的通行證,擁有名牌這個標簽能順利地進入他們的群體,而不被排斥在外。因此青少年對於名牌的崇尚有需求的合理性,父母應該理解。

但是,如果不顧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過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費,就不能提倡了,而這也恰恰是讓父母們頭痛不已的。然而,客觀地講,盲目高消費的情形反映在孩子身上隻是表象,根子卻來自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同伴群體等環境的影響。要想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需要適當改變環境和有針對性地進行消費引導。2.父母的影響一些父母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奮鬥多少年了,該享受了。當然,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這是人類的不懈追求和進步的原動力,但這絕不等同於坐享奢華,反而更需要勤奮和艱辛,節儉和努力,“梅花香自苦寒來”,以此換來富有和安定的生活。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最頻繁,孩子在體驗中長大,他體驗多了節儉就學會了節儉,體驗多了奢侈就學會了奢侈。從教會孩子人生規劃來看,都應當學會合理消費和適度消費。“正人先正己”.父母的消費觀念正確,孩子自然“近朱者赤”。

很多父母緊縮個人開支,去滿足孩子不斷膨脹的消費需求,即使下崗了也要給孩子買各種名牌。這種超出家庭經濟能力去迎合孩子物質要求的做法,結果是很負麵的。它不僅不會讓孩子感恩,讓孩子體會到錢的來之不易,讓孩子理解父母賺錢的艱辛,反而會讓孩子的欲望像無底洞一樣,永遠難以填平。他們會變本加厲,貪婪地向父母伸手,變得冷漠而自私。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樣的孩子中少有孝子。因此,明智的父母會從小就抑製孩子的物質欲望,而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3.和同齡人攀比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響。當他們看到同學們花錢大手大腳、穿著名牌時,往往不自覺地就會攀比,加入到過度消費的群體中。

這時,我們常發現,孩子七八成新的書包、文具說扔就扔,父母勸阻時,孩子就說:“你去我們班看看,誰還用這樣的東西,大家都換流行的r,我不換就太老土了!”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有理有利地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把眼光放長遠,不要被所謂的流行左右。和同學比什麼?比人品、比學習、比能力、比才幹這才是真本事1

4輿論的誤導

輿論誤導,對孩子的負麵影響不可小視。現在拜金主義的潮流席卷全社會,媒體、廣告中不斷標榜的富豪生活,自然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使人崇尚錢和地位,認為有錢就是英雄,並把名牌當作一種財富、地位的符號,爭相追捧、炫耀。一些發達國家已開設媒介素養課,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媒介包括廣告,認識媒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在中國,媒介素養教育還不普及,在家庭生活中,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多和孩子討論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真正的快樂是什麼,用各種方式讓孩子感受精神追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