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要出走?這是很多父母搞不懂的事。
“平時孩子挺好的,沒和家裏人慪氣,沒聽說有什麼心事,也沒表現出什麼情緒問題,怎麼說走就走了。”
“哪怕打罵他,也是為了他好,不用離家出走讓父母擔心吧?”
“現在的孩子承受不了一點兒壓力,有點兒事動不動就以出走威脅。”
一、孩子離家出走三大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孩子離家出走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逃避學習壓力,二是逃避懲罰,三是負氣出走。
1.“學習太累了!”
――逃避學習壓力型出走
壓力,這個在過去似乎隻是成人世界的名詞,如今卻已成為每一個中小學生所麵臨的必修課程。巨大的學習壓力是引發孩子離家出走的最主要原因。
2005年,湖北某校的15名初三學生集體離家出走。出走原因是在前一天的摸底考試中成績不理想,擔心受到父母責罵。,於是,孩子們湊了幾百元錢,坐上了南下的火車。後來因為錢幣夠,隻好下車,幸虧及時被車站民警發現。令人意外的是,當民警問他們是否願意回家時,15名少男少女大多教搖頭.一個男孩說.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裏,大人談的都是學習,他很反感。另一個孩子說,她害怕考試,害怕父母。而離家出走的策劃者說父母越是關。他的學習,他越是感覺壓力大。他希望學一門手藝,可父母卻反對,認為“隻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孩子們的想法很單純,隻是希望遠離老師的看管、父母的嘮叨。但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明白,在外麵他們什麼也做不了。離家出走的日子饑寒交迫,累了隻能在路邊打個盹,餓了隻能湊錢買幾個麵包分著吃。在離開家20多個小時之後,多數孩子終於無法忍受了。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壓力大容易出走,但並不意味著學習優秀的孩子就不會離家出走。
一個初一孩子離家出走3天後自己回到了家裏。看到擔心不已的父母說:“不用著急,我在外麵玩得很開心。”3天的時間裏.孩子獨自騎車四處遊玩。讓他的父母想不通的是,成績非常好,各方麵都很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呢。孩子的回答很簡單:“平時學習太累了,我就想自己出來放鬆一下,要是能天天這樣自由地出來走走多好啊!”
現在大多數學生厭學狀況非常嚴重。據《中學生時事報》的一項調查顯示,34%的被訪中學生說,有時“因功課太多而忍不住想哭”;58%的學生說,“學習成績下降,老師會嫌棄”;75%的學生說,“父母對上學期的成績不滿意”。麵對來自老師和父母的雙重壓力,35%的學生坦言“做中學生很累”,41%的學生說“有點兒累”,更驚人的是,1/5的學生有過“不想學習想自殺”的念頭。
所以,父母們應該懂得,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不能強求他們做無法做到的事情。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首先要理解和安慰,多從正麵去教育和指導,尤其對一些先天條件不足,又盡了努力的孩子更不能一味地批評斥責,那樣隻會損傷孩子。
對於學習優秀的孩子,要警惕好強、焦慮等心理,防止因考試失利而心理無法承受,更不能簡單粗暴地訓斥孩子,逼迫他們去選擇“一走了之”。
2“我怕爸爸、媽媽打我!”
――逃避懲罰型出走
許多時候,理解比說教更讓人感動,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嚴小華是個11歲的女孩,平時父母對她管教十分嚴厲,規定她晚上8點以前必須回家,否則就要懲罰。
一天放學後,她和要好的幾個女同學去看電影。電影散場後,幾個人又一起吃飯,玩得高興的小華早把父母的規定忘在了腦後。回到家門口時,才發現已經9點多了,想到自己這麼晚回家,肯定得挨訓,小華非常害怕。在樓下徘徊了很久,就是不敢進去。這時,她想起了好朋友林燕的家就在附近,不如到她家借宿,明天再回家,爸爸、媽媽的氣也許就消了。於是,小華跑到林燕家裏。可不巧的是,這天晚上林燕和媽媽去了外婆家,隻剩林燕的繼父在家。林燕繼父收留了小華,可是品行不端的他卻把年僅11歲的小華強奸了。父母應該知道,讓孩子怕你是十分簡單的,而這樣的後果卻是危險的。法律為什麼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呢?因為孩子的不成熟,因為孩子身上的不穩定因素,因為孩子未成年。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時刻關注和指導,需要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最可親最可敬最可靠的人,是他們生命的安全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