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見聲音不對就過來了,問她怎麼回事。女兒說:“我們跟保安搗亂,他來逮我們,把小弟弟給抓走了。”
我一聽就明白了,於是跟女兒說:“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責任人,他是跟著你搗亂的,對不對?現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被抓走了,你能在家呆著嗎?”
女兒不懂我什麼意思,於是我非常明確地對她說:“你現在趕快出去找保安,有什麼責任你來擔著,讓他把小弟弟放了。”
可女兒一個勁地搖頭,“我不去!我不敢!”
我說:“不行,你今天必須去,你今天不去承擔責任,明天你怎麼有臉去見小弟弟呢?爸爸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敢做敢當.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你一定要去!”
女兒沒辦法,隻好哭著去找保安,事情最終順利解決了。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體驗是不能替代的,成長是不能替代的。父母不要剝奪孩子體驗責任的機會,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什麼事情最難忘,不是成功和順利,而是挫折和教訓。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隻要他有一定能力就應當讓他承擔責任,這才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1922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前夕。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搞到了禁放的煙花爆竹,其中一種威力特大的爆竹叫“魚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橋邊,朝橋邊的磚牆放了一個“魚雷”。一聲巨響,引來了警察,把他帶到了警局。因違反禁令,要被罰款14.5美元。14.5美元在當時是一筆大數目。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真是你放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罰款我先替你交上,但這錢是我借給你的,一年後還。”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4.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美國總統,他就是裏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這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裏根童年的經曆讓他深刻體驗了責任。
三、給父母支招
應對出走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但是一旦孩子出走已成事實,父母就應該用博大的胸懷接納出走的孩子。如果孩子回到家裏依然感到非常壓抑,與父母的尖銳矛盾無法解決,就很可能再次離家出走。父母應該看到,孩子的離家出走實際是從內心呼喚愛呼喚理解,父母何不用愛去回應呢?
1、自然地歡迎孩子回家
父母對於離家出走歸來的孩子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這也是一個很藝術的問題。有的父母用眼神瞪著孩子,潛台詞是:你還回來呀!有本事就別回來啊!這種態度會讓孩子感到冷漠甚至絕望,很可能萌生再次出走的想法。父母不如避而不談,不說孩子的出走,而是熱情地擁抱孩子,讓已在外麵經受磨難的孩子立刻感受到家的濃濃暖意。當然,也不能一反常態,甚至於大擺宴席,讓孩子錯誤地產生出走對了的感覺。父母的恰當做法是,讓家裏保持一種自然而溫馨的氣氛,先讓孩子一顆紛亂的心安定下來,然後慢慢地講清道理,讓孩子從“出走”的失誤中懂得人生。
2.平靜地傾心交談和離家出走歸來的孩子交流是教育的核心環節,需要父母的巧妙安排和引導。出走過的孩子大都經曆了坎坷,應盡可能安排一個安全從容的訴說機會,讓他一邊講述一邊思考。自然,父母也應該敞開心扉告訴孩子如何為他出走而擔心和焦慮,如何艱難尋找,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產生了不良後果。但要注意,不能越說越生氣,以致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導致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不願說自己去了哪裏,就不要急於逼問,以免造成新的對立和衝突。因為重要的不是孩子去了哪裏,而是離家出走這件事情本身。平靜而客觀地分析,讓孩子心悅誠服是最大的成功。
3敢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孩子出走一般來說父母是有責任的。因此,父母要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推心置腹地談想法。但不能為了不讓孩子出走就答應一切要求,做不必要的承諾。可以嚐試和孩子約定,雙方積極改變自己,相互監督,彼此促進。
4用真愛和規則開始新的生活
孩子離家出走歸來應成為新生活的起點。新在哪兒呢?首先,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應當是關心的,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是滿足的,對孩子的正當選擇是尊重的。其次,家庭生活是有規則的,而規則是全家人民主協商製定的。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是不會離家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