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什麼孩子會離家出走?(2 / 3)

3.“把我惹煩了我就走!”

――負氣型出走

愛孩子不是一味的縱容,也不是單純的嚴厲。

現在有些父母對孩子先嬌縱,後嚴厲,結果是孩子聽不得批評,大人一說就負氣出走。

一位朋友講了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位機關幹部的女兒,從小學到中學離家出走3次,父母擔心不已。孩子頻頻出走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女孩的名字叫欣雨,從小生活優越,被寵得像小公主,但就是不愛學習,成績在班裏中下水平。備受寵愛的欣雨,老師並不喜歡,家訪時和她的父母說了不少缺點,欣雨為此怨恨老師。小學四年級時,父母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就打了欣雨一頓,從此以後對她管束嚴厲。

一天.爸爸下班回家,還沒進屋,就聽見喧嘩的音樂聲,原來欣雨把很多同學請到家裏,正在開party呢。爸爸一氣之下,把音樂關掉,把同學們全趕走了。欣雨非常生氣,說爸爸不尊重她,一摔門揚長而去,並且一走就是3天。這期間父母把可能去的所有地方找了個遍,卻沒欣雨的影子。3天後,欣雨回來了,但對於自己去了哪裏,閉口不談。還厲聲警告父母:“如果你們再對我不好,我還走!讓你們永遠都找不到!”

父母聽了一籌莫展,“這是怎麼了?我們都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可這孩子怎麼就要離家出走呢?”

二、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出走問題

分析孩子離家出走的3種常見類型,會發現,不管是逃避學習壓力,逃避懲罰,還是負氣出走,歸根到底最本質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遇事衝動,缺乏方法,最後隻能用出走、逃避來應對。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要讓孩子多體驗責任。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在家中多承擔責任,父母可以把家中取報紙、拿牛奶、洗碗等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兒交給他們去做,並能長期堅持,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

另外,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承擔適當的責任。我們知道,孩子犯錯誤以後,本能的反應是逃跑。比姐,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他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說:“不是我!”或者馬上藏起來。這就是兒童心理,遇到問題選擇逃避。父母要理解和寬容。但同時要教育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誤不敢承認,不敢承擔,好孩子應該敢於承認錯誤,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中國的家庭教育有一個不好的傳統,就是有意無意地讓孩子從小逃避責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老人跑過來,抱起他,然後狠狠地踹地一腳,“這地不平,真壞,把我們寶寶絆倒了。寶寶不哭,看奶奶怎麼踹它!”寶寶永遠是好的,寶寶的錯誤都是別人引起的,都是要別人來負責任的。

中國父母還有一個典型做法,比如當孩子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碎了,爸爸、媽媽氣呼呼地趕來,對孩子發脾氣:“你怎麼整天給我惹事?快給人家道歉!”孩子說了對不起,爸爸、媽媽就說:“快回家寫作業去,真討厭!”這時候,孩子隻要老老實實地回家寫作業,就萬事大吉了,留下爸爸、媽媽給人家賠禮道歉。漸漸地讓孩子感覺到原來發生任何事情父母都會幫我解決,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回避責任,慢慢就會成為任性、自私、不負責任的人,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誤區。其實,父母為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脆弱。凡是沒有承擔過自己過失的孩子都有很大依賴性,日後當沒有人再替他承擔的時候,他會無所適從,選擇逃離和躲避。

我記起我女兒上小學五年級時的一件事:

夏天的時候,女兒經常領著鄰居家小弟弟在附近停車場玩,保安人員怕孩子拿石子劃汽車,所以見孩子就轟。保安不管倒好.一管小孩就有逆反。理,女兒調皮地領著小弟弟藏在汽車後邊,拿石頭敲地,敲得保安心驚肉跳,跑過來追他們。女兒有點兒小狡猾,事先已經偵察好了地形,她發現從停車場到家有一個鐵柵欄門,小孩可以鑽過去大人鑽不過去。隻要保安一過來,他們就跑,一下鑽過鐵柵欄門。保安氣壞了,想了一招,第二天把原本鎖著的柵欄門掛了把虛鎖,一旦孩子逃跑,他可以開了門去追。可女兒不知道,依舊帶著小弟弟在停車場敲地,敲完了就跑。這一次,女兒一聽身後的聲音不對,原來保安追過來了,她飛快地跑回家,靠在門上大口喘息,臉色煞白。小弟弟因為跑得慢.被保安抓住了噢噢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