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什麼孩子會早戀、早孕(1 / 3)

一、早戀、早孕――需要麵對的現實2006年初,北京某區檢察院受理了,一起搶劫菜,犯罪嫌疑人王峰(化名)是某重點中學高一學生,16歲的王瑞峰還有一個更為特殊的身份――一個幾個月大嬰兒的父親。

讀高一的王瑞峰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一天,他的班主任不滿意他的表現,就偷偷翻他的書包,並在書包中發現一封信。信是寫給同班女生王雪(化名)的,信中有他們發生性行為的詳細描寫。這位老師看完後大為吃驚,他找王瑞峰談話。很快全校都知道了王瑞峰和王雪的事,學校對他們進行了嚴厲批評,並停了他們的課。

兩個弦子的做法是兩個家庭同樣無法接受的,父母對他們不斷訓斥。沒辦法,這兩個被學校和家庭同時拋棄的孩子又聚到了一起,他們找了一個出租屋,同居在一起。不久,王雪懷孕了。兩個人商量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證明給大人看,我們是有真正愛情的,我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懷胎十月,學校和父母對此一無所知。孩子出生以後,兩個年輕人才意識到養一個孩子如此艱難,而最難的是沒有錢。於是王瑞峰就上街搶錢、搶手機。很快,他被公安機關拘留了。

這是一個較為極端的個案,也許正因為極端,更深刻地暴露了教育上的缺憾。如果,這兩個少男少女受過良好的性教育,我相信他們至少會采取避孕措施,更不會草率地把孩子生下來;如果,學校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尊重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這兩個少男少女或許會反思並收斂自己的行為;如果,兩個家庭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和關愛,不是拒絕而是接納孩子,這兩個少男少女不會離家出走在外同居,直至懷孕生子。由此可見,性教育的得失將對孩子的命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 告訴孩子,性是美好的

1.性觀念的天壤之別

中國的父母除操心孩子學習之外,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早戀。為了“防患於未然”,父母們煞費苦心,對孩子的異性朋友百般盤查,偷看日記,偷聽電話。更有甚者,競雇私人偵探監視孩子。一旦孩子早戀了,便毫不掩飾地暴跳如雷,甩出很多難聽話――“不要臉’’啊!“下賤”啊!要是孩子懷孕了,父母更是天崩地裂一般,對孩子打罵羞辱。

可是孩子們對早戀持什麼觀點呢?在他們眼裏,早戀無需大驚小怪。2005年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進行的“兒童心聲”調查發現,小學六年級和初一學生有15.7%認為早戀“可以理解”;初二、初三學生對早戀現象表示“讚同”或“可以理解”的共占五成,僅一成表示反對。

近日,一位領導人在與大學生交流後感慨地說,如果無法與青年人對話,就失去了教育青年的可能。對兒童更是如此,如果父母對他們開放的性觀念毫不理解,除了訓斥還是訓斥,那麼,您的教育等於對牛彈琴。

2青春期孩子愛慕異性很正常

中小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正處於性發育成熟期。這時的孩子,不僅身高體重迅速增加,同時性器官逐漸發育成熟。1999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女孩子首次來月經的平均年齡是12.54歲,男孩子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是13.85歲,時隔多年後,青春成熟期還會提前。同時,現在是性信息十分開放的時代,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模特表演、廣告寅傳、互聯網等關於愛情與性的表現非常普遍,人是環境的產物,因此孩子很可能對異性產生愛慕,表現出計性的好奇,並產生性的要求和試探的願望。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就像春天來了草會綠花會開一樣,是自然美好的。相反,如果孩子總是對異性沒有好感反而不正常了。

3.性教育可以很藝術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非常正常,但是我們並不提倡孩子過早地談戀愛,更不希望孩子過早地發生性行為,還要預防孩子早孕。問題在於怎麼樣既不傷害孩子的感情,又能讓他們和異性和諧相處呢,這就需要教育的藝術。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好與異性的關係,有一位教師的做法讓我很感慨。這位姓任的初中女教師是全國優秀班主任,與同學們有著良好的關係,彼此之間信任無礙。她給我們講過一段難忘的故事:

一天放學,有位男生請求與任老師同行,任老師欣然同意。師生倆推著自行車慢慢走著。那個男生吞吞吐吐地說他喜歡上一個女生,心裏亂,想聽聽老師的意見。任老師好奇地問那個女生是誰。當男生說出女生名字時,任老師叫了起來,說:“好眼力啊,那可是咱們班最優秀的女孩。”任老師笑著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個女生,男孩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堆優點。任老師用心聽完,不動聲色地問:“那她的缺點呢?”缺點?男生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搖搖頭說那個女生沒有缺點。任老師笑了,說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缺點的,發現不了對方的缺點說明你還不完全了解她,建議他花一個月的時間去觀察。一個月後,那個男生來找任老師了,皺著眉頭說,哎呀,她的毛病太多了,過去真沒想過!於是,這段突如其來的情感變得風平浪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