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什麼孩子會早戀、早孕(3 / 3)

2別輕易扣上“早戀”的帽子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信中出現了“愛”的字眼,就驚慌失措。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盲目或者不當地使用“愛”這個字眼,但這並不一定表明他們真的在戀愛。有時,他們會錯把異性之間的吸引看成“愛”。如果父母輕易地說孩子早戀,要麼會讓孩子有罪惡感,要麼會弄假成真。

3.不要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早戀,在他們觀念裏“早戀”是與“道德敗壞”等同的,因此對孩子采取強行壓製、打罵等極端方式。北京中學生王瑞峰的案例,足以證明這樣教育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尊重情感,耐心說理,真心相助。

4傾心交談

用適當的方式把擔心告訴孩子,交談要平靜且充滿信任,不表露任何懷疑和猜忌。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父母的關懷與愛是真誠的,並最終因受到感染而聽從忠告。和孩子交談最忌諱空泛的大道理,諸如“學生的重要任務是學習”“你這樣下去會學壞的”等等,孩子很容易因反感而走向逆反。

5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引導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親身經曆大都是好奇的,也是信服的。因此,以自己的經驗或教訓來引導孩子,是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有效方法。單親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有一個極為有力的因素,那就是從婚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樣一來,單親家庭的劣勢就變成了優勢。實際上,幾乎所有夫妻的離異都與愛情危機緊密相關,當事人個個都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如今,當孩子渴望痛飲愛情之水時,為什麼不把自己刻骨銘心的教訓告訴他們呢?當然,單親家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教育原則,那就是不能播種仇恨,播種仇恨隻能埋下悲劇的種子。如果客觀一些,善意一些,真實一些,誠懇一些,父母的經曆或許會成為孩子難得的養分。

6.講明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危害

中學生盲目發生性關係,可能會造成懷孕甚至感染性病、艾滋病。有些女孩在稀裏糊塗發生性關係之後,後悔莫及,直到步入成年還萬分自卑。北京市法院和檢察院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少女暴力犯罪正呈直線上升趨勢,在少女暴力犯罪的背後大多有一條共同的主線,即她們都過早地有了性體驗。性經曆使她們的性格和心理發生了質變。

在我與張引墨合寫的《藏在書包裏的玫瑰》一書中,接受訪談的13個孩子如今都已長大,大多進入了大學或職高。提起當初在中學時發生的第一次性關係,被訪者幾乎眾口一辭表示,如果那件事放在今天,自己的選擇可能完全不同。多數被訪的女同學承認,因為太早地發生了性行為,自己的生活軌跡發生了重大改變。有些人至今仍有心理崩潰之感,甚至產生對去做“雞”都無所謂的頹廢心態。由此可見,中學生性行為傷害最深的是人格。

7.讓中學生清晰地了解性交和避孕知識

孩子上了中學後就要接受適當的避孕等性生理知識的教育。早孕的孩子一般來說對於避孕知識是空白的。而犯錯誤恰恰因為無知。因此,無論是對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不要忌諱,孩子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脆弱,他們能夠接受並且需要知道這些常識。中國性教育的一大失敗,就是在關鍵的知識點上躲躲閃閃,結果導致許多少男少女糊裏糊塗受到傷害。雖然我們不讚成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但無法勸阻時,幹脆就建議他們采取避孕措施。同時,還應當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比如,年滿14周歲就要負刑事責任,而年滿16周歲與未滿14歲的女孩發生性交行為,將被以強奸罪論處等等。

有些父母和老師誤以為,告訴了孩子性交方法與避孕知識,會引誘他們嚐試性行為。事實證明,這一看法是錯誤的。《參考消息》曾經介紹了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即學校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學生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並不比其他高中生大。研究人員在鼓勵學校製定避孕套計劃的馬薩諸塞州進行調查,將9所提供避孕套的高中,與50所不提供避孕套的高中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無避孕套計劃的高中有49%的學生報告曾經有性行為,而有避孕套計劃的高中有42%的學生報告有過性行為。這說明,了解了性知識後,孩子們對是否發生性行為的態度可能會更加謹慎。我們應當相信孩子們,當真正懂得了性交和避孕的知識之後,他們會權衡利弊,規避傷害。把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一天天長大的孩子,盡管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但隻有經曆了這一切,他們才會真正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