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一個孩子看見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他是不會獨享的,他會自然地想到兄弟姐妹,“我有了,他們有沒有?”誰欺負弟弟、妹妹,他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幫忙;當兄弟姐妹之間出現了矛盾、摩擦時,他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如果家裏孩子比較多,他還得學著在父母麵前好好表現,讓自己脫穎而出,博得父母更多的寵愛;當發現父母偏心於別的孩子時,他還得學會調整心態,來麵對這個難以改變的事實……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更接近於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家便成了社會的演練場。兄弟姐妹朝夕相處、耳鬢廝磨,在這些或快樂或無奈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基本的社交技巧,明白了基本的秩序和道德。公平、謙讓、團結、愛心、堅忍等很多美好的品質隨之而來,同時對於競爭、合作等更高層次的人際關係有所了解。日後,他們可以把這些品質和技巧帶入學校乃至社會。《參考消息》曾報道過美國專家的研究成果: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最深遠影響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配偶,而是兄弟姐妹。
而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夥伴、效仿的對象、天生的同盟、競爭的對手,隻剩下對自己嬌縱的大人。孩子成了全家的重心,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統統歸他,他的要求一般不會被駁回,他的中心位置無人替代,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長軌跡和多子女時代的孩子完全不同。他沒有那麼多的機會體會分享、合作、競爭、忍耐、挫折,漸漸變得唯我獨尊。
可是,這樣的環境並不是真實的世界。當孩子與家庭以外的人相處時,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常常行小通,他不可能繼續獨享全部的寵愛,更不能為所欲為,因為沒有人會遷就他。於是,受挫的孩子變得茫然、困惑、無所適從。
由於很少經曆曲折,獨生子女普遍缺乏抗挫折能力,也不善於自我調節。當麵對各種各樣的困境時,孩子的內心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和震撼,於是千奇百怪的問題接踵而來。如果難題總是得不到合理解決,孩子就會出現不合群、孤傲乃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背負著這些困惑,孩子無處釋放壓力,自然成為難教育的隱患。
讀到這裏,父母們可能會產生疑惑,獨生子女是不是天生的問題兒童呢?的確有學者認為獨生子女等於問題兒童,但我和更多的學者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並無本質差別,如果有差別,也是環境和教育的差別。說到環境隻責怪父母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些大的環境是社會造成的,比如,暴力和色情影視作品的流行、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網吧的鋪天蓋地卻管理不善等等。但是,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父母天天打麻將或無節製地看電視與父母經常讀書看報或喜歡健康運動,孩子的成長狀況就大小相同。同時還要看到,父母對孩子是嚴格要求還是嬌生慣養,是關心孩子全麵發展還是隻關注學習成績,父母給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樣還是做出了壞的榜樣,不同的教育必然有不同的效果。
1993年,當我在寫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時,就已經發現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正在毀掉下一代。13年後,新華社發表係列報道和評論,說《中國孩子胖無力影響國家競爭力》。許多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這些父母正在以自己的奮鬥去摧毀自己的目標。從表麵上看,嬌寵溺愛是一種過度的愛,其實質是一種軟暴力,是對孩子人生權利的剝奪,是一種溫柔的犯罪行為。父母們需要三思並切記,兩種愛心,兩種命運,不同愛心的選擇就是不同命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