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多事”父母孕育愛心小天使(2)(1 / 2)

首先,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父母應該冷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父母一定要有顆寬容的心,先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在了解了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改掉壞習慣。比如當孩子出現不願意分享東西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采用鼓勵、講故事或者正向榜樣等方法來引導。

其次,對於孩子出現的哪怕一丁點兒的提高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都是習慣聽表揚的,如果父母及時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孩子就能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然後就會慢慢地朝這個方向發展。

都說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隱患,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和老人溝通協調好的話,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們一定要給老人講清利弊,這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掉“老經驗”接受“新經驗”,畢竟他們是愛孩子的。所以,如果是家裏的老人在幫你帶孩子的話,一定要時常跟老人溝通交流,讓他們知道究竟怎樣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比如,在吃東西時,如果孩子主動分給長輩吃,那麼就應該接受而不是像很多長輩常做的那樣,去拒絕;當父母在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時,老人要配合支持,就像在改變君君的過程中,有了爺爺奶奶的配合我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還發現一點就是,父母要善於利用榜樣的力量給孩子以正麵的暗示。君君的改變是從看到文慧的良好表現開始的。所以我認為,父母一定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事情,即對好的或壞的事情父母要明確表示讚許或者不讚許,讓孩子通過你對事情的態度來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

愛心資助讓女兒收獲友誼

小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們要慢慢地教他愛人之道,不要認為他年紀尚小,可以不必講這種“迂腐”的事情。

——中國近現代教育家 陳鶴琴

案 例

決定對圓圓進行愛心教育是源於一次看報的經曆。具體時間記不清了,當時我正在看報紙,這是我的老慣例,可能是身為記者的緣故,總是喜歡從別處采擷點靈感。當時,女兒圓圓也膩在我身邊像個小貓似的蹭來蹭去,一副撒嬌的樣子。可我早就練就不動之軀,任憑她怎麼撒嬌,我是巋然不動,照樣看我的報紙。

突然女兒叫了一聲:“好可憐啊!”順著女兒的眼光看去,原來是報紙上一組關於農村兒童的照片吸引了她的視線。照片上的那些兒童都是來自貧困家庭,有的失學在家,有的即將麵臨失學的危險,他們都需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夠繼續學業。

“你說的是這些哥哥姐姐嗎?”我問圓圓。

“是啊。”圓圓回答,“這個小姐姐好可憐啊!”她一邊說一邊指著其中一幅圖片。圖片裏的是個失學在家的小姑娘,下麵的文字介紹說,她的父親因在外打工弄傷了身體,母親離家出走,現在爺倆隻得靠年邁的奶奶來養活。奶奶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平常就帶著小女孩以撿破爛賣廢品為生。

看到圓圓的表現,我多事的毛病開始發作了,心想是不是可以借此機會讓圓圓培養點愛人助人的美德。讓她與這些孩子建立聯係,結成互助結盟,通過交流也許會讓這小妮子學到不少東西呢。正當我陷入思考之中時,圓圓使勁兒推了推我。

“媽媽,媽媽,你又神遊了?”圓圓問我。

“沒有啊,圓圓,你是不是不明白為什麼哥哥姐姐要穿那麼破的衣服?”小丫頭的心思我一猜就知道。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城市裏的小孩有幾個穿過破衣服,況且,他們就生活在這個氛圍中,在他們的意識裏大概還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貧困。既然圓圓感興趣,何不讓她借機了解一下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呢?我相信這些對她來說肯定會很有意義。

“圓圓,你看,這個小姐姐呢,她的爸爸在外麵打工的時候受了傷,她的媽媽又離家出走了,所以,她家沒有了經濟收入,她就不能上學了。”我對圓圓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