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嗎?”君君問道。
奶奶說:“當然好吃。”
然後君君就急了,說:“好吃你們都不給我留一塊。”語氣裏有一種氣急敗壞的感覺。
見君君已經被惹惱了,我就對她說:“對不起,君君,我們光顧著吃了,忘記給你留幾塊,等下次吧,我們再有什麼好吃的水果會給你留著。”
我故意輕描淡寫的解釋讓君君一下子哭了出來,她邊哭邊指責我們都不愛她。看到君君的眼淚,她的奶奶心疼了,然後看著我欲言又止的。我知道老人心裏難受,但我更知道不能功虧一簣,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說:“君君,我們知道有好東西的時候,的確應該大家一起分著吃,但剛才我們忘記了,所以我們再一次鄭重道歉。現在你哭也沒有用了,已經沒有這種水果了。”
那一次吃水果的事,君君感覺傷害很大,但也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既定事實。後來我帶著君君參加了一個聚餐,也正是這個聚餐讓我們有了意外的收獲。和我們一起吃飯的是我的朋友紫藍一家。紫藍家的小女孩文慧比君君大3歲,小女孩在她媽媽的教育下,成了一個很有教養的小淑女。
席間,紫藍給文慧安排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照顧君君。
“文慧寶貝,君君可是你的妹妹,你是姐姐了,所以,媽媽今天交給你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要把妹妹照顧好。”紫藍說。文慧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在就餐的過程中,隻要上來一道新菜,文慧就會讓君君先吃,有時候,君君夾不起來,她就會幫君君夾菜。我看到文慧的表現,就大加讚揚:“文慧真棒,知道照顧妹妹,這說明文慧是個有愛心的孩子,有好吃的東西知道分享。”我這邊對文慧是稱讚不已,而君君呢,在享受文慧照顧的同時,倒也吃得很高興。但是,她對文慧的照顧連一個謝字都沒有說過,隻是坦然地接受著別人的照顧。
也許是我對文慧稱讚得太多了,君君的眼睛裏開始有了絲絲嫉妒。最後服務員給我們端上水果時,文慧替君君拿了塊西瓜,君君竟然對文慧說了一句:“你先吃吧!”我聽見了立即笑著對君君進行了表揚:“今天我們君君也有進步了,知道先讓姐姐吃了。”由於我的高聲讚美,紫藍阿姨也對君君進行了表揚。君君有點不好意思了。
可以說,這次的收獲頗為意外,君君開始有點被觸動了,但她還沒有形成與人分享的意識。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君君對我在餐桌上不停地讚美文慧表示了不滿,她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老是誇文慧姐姐呢?”
我見君君開始有了反思,自然很高興,就告訴她:“因為文慧姐姐很會照顧你啊,她知道有好吃的東西時要讓給你先吃。”君君不太理解,又問道:“她讓我先吃是她媽媽讓她這麼做的啊。”君君的話倒也不錯,看來,君君的自私也不是天生的,隻不過我們家長沒有給她灌輸“與人分享”這方麵的意識罷了。
我告訴她:“君君,別人沒有義務要照顧你,文慧姐姐照顧你是因為她是個有愛心的孩子,她覺得你比她小,所以她照顧你了,你紫藍阿姨也是這麼想的。”君君聽了我的話後想了一下說:“那我要謝謝姐姐。”我對君君的進步進行了表揚,並告訴她:“好東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是有愛心的表現,媽媽希望君君像文慧姐姐那樣,做個有愛心的孩子。”君君聽完很痛快地答應了。
那一次的聚餐確實對君君有觸動,當我在家裏拿出一堆君君愛吃的巧克力時,君君雖然一開始還是像往常那樣習慣性地接過巧克力就準備走,可很快她就猶豫了起來,然後看了看我,見我正微笑看著她,她便拿出三塊巧克力給了爺爺奶奶和我。爺爺奶奶也很配合地沒有拒絕,而是立即剝開含到了嘴裏,並對君君的舉動進行了表揚。
後來,經過我們慢慢地引導,君君自私的毛病逐漸有所改觀,家裏買了什麼好吃的,君君雖然還是習慣拿起來就吃,但隻要我們一提醒,她就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馬上會把東西分給爺爺一份、奶奶一份。
而我通過這一件事情也發現,孩子的許多壞習慣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也許大人還沒有意識到,但問題確實已經存在了。
從那個假期以後,我也改變了以前的工作模式,漸漸地把精力放回到家裏,抽更多的時間培養君君,還經常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就這樣,在我們兩代人共同的努力下,君君身上的壞習慣就越來越少了。
現在很多家長忙於事業,與孩子長時間見不到麵,基本的家庭教育也得不到保障。有的家長幹脆把孩子扔給長輩,給孩子來個“全托”,其實這都是錯誤的做法。科學證明,孩子在5歲之前最好不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開,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缺少自信。另外,長輩帶孩子的話,也常常會因溺愛而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其實,很多看起來非常自私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自私,他們隻是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這主要與大人疏於對孩子的愛心培養有關,因為缺乏愛心是導致自私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