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就這樣,雯雯想放棄的想法就被我扼殺了。後來我又采取了一個小辦法,那就是和她老師溝通了一下,說雯雯和我在做為樹木花草除掉白色汙染的事情。果然,老師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就在幼兒園裏表揚了雯雯。這簡直把雯雯給樂瘋了,每周幹活的勁兒更足了。
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下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對我們的做法投來懷疑的目光,但我和雯雯依然做著自己的事情。而雯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對花草樹木愛護有加,還知道了很多相關的知識,例如,什麼樣的花叫玫瑰,什麼樣的叫月季,這棵高高的樹是什麼,那棵矮的又叫什麼,等等。
任何意識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定要記住,隻有堅持下去才會達到目的。一種意識的培養並不是單純地靠“撿垃圾袋”就能達到的,而需要更為豐富的內容,比如可以借此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如果想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愛護花草樹木,父母首先要身體力行,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如果父母注意把廢棄的東西扔到垃圾箱裏,而不是隨手一扔,那麼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習慣。另外,孩子畢竟是孩子,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使然,即使父母剛剛告訴過他們不要亂摘東西,他們也點頭同意了,可是他們轉頭看到好看的花可能還是想摘。這其實不是他們“故意”的,而是孩子的愛美及好玩的天性。所以,父母要靈活引導,從孩子愛美的天性出發,讓孩子懂得愛它們就要去保護它們的道理,從而使他們成為有愛心的孩子。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善於抓住機會來教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在愛護花草的問題上,如果不是聽到雯雯唱那首兒歌,不是聽到她的同學被老師批評的事,我可能想不起讓雯雯去愛護樹木花草。愛心的培養並不隻是對著人,對於花花草草、小動物的愛護等也具有同樣的意義。隻要父母會把握好時機,抓住孩子們天真善良的特點,就能培養起他們的愛心。
從培養雯雯的經驗中我發現,生活中處處可以培養愛心,比如,不要摘花以免它會疼,不要欺負小動物以免它受到傷害,不要故意損壞玩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素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先從最小的事情做起,讓孩子有了這方麵的意識後再慢慢接觸大一點的事情,這樣,孩子的愛心就被逐步地培養了起來。
樹立愛心榜樣,讓孩子學會分享
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隻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美國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
案 例
我和丈夫一年中有大半的時間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女兒君君多數時間是跟她的爺爺奶奶待在一起。毫無疑問,家裏的老人們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寵溺,使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我家君君,從小就學會了吃獨食,有什麼好吃的,從來不會分給別人一點。
隨著君君越長越大,她的這個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有時候,吃飯時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直接把它拉到自己麵前,完全不顧及別人要不要吃;有時候,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水果、零食,她也不願意給大人,都是自己藏起來吃。眼看著君君的這個壞毛病,我非常著急,這孩子如果在幼兒園也是這樣的話,哪裏還有小朋友願意和她玩。誰都不會喜歡一個自私的孩子。
我的這些擔心並非多餘,後來我旁敲側擊地問了問孩子的爺爺奶奶,結果發現事實正如我的猜想一樣,因為女兒的自私,班裏很少有小朋友願意和她玩。而爺爺奶奶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這樣,在家裏就更加寵她,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那年,我發現到君君的問題後,感到痛心極了,同時也為自己沒有時間陪孩子而感到內疚。於是趁君君幼兒園暑期放假的空兒,我給自己也放了一個月的假,回家好好陪陪孩子,當然主要想做點什麼來改變一下她自私的性格。
但是我知道,如果家長隻是簡單地去命令孩子做什麼,孩子恐怕很難接受,為了使君君能夠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我決定先讓君君嚐一下“被自私”的滋味。
最初回到家的幾天裏,君君對我這個媽媽不是太熱情,她寧肯一個人自己玩遊戲或者看動畫片也不來找我。看到君君的表現,我多少了解了孩子的爺爺奶奶為什麼那麼心疼她了。很顯然君君是孤獨的,這與她跟我們的長期分離有很大關係。雖然我也想借此休假的機會好好補償孩子,但一個清醒的意識又在提醒我這趟休假的目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狠下心來完成任務。
君君很喜歡吃水果,我回家的時候從海南帶回了很多當地特產的水果。一天晚飯後,我拿出一種叫蓮霧的水果,洗了洗然後切好放到盤子裏準備一家人享用。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家裏的老人們溝通好,所以,這也可以說是我們三個人的計劃。
在我們開吃之前,君君正在她的房間裏玩遊戲,我們沒有叫她,而是三個人邊吃邊聊天。等我們吃得隻剩下一塊的時候,君君從臥室裏走了出來,發現我們正在吃水果,而且還是她沒有見過的水果,便問奶奶吃的是什麼,奶奶告訴她說是蓮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