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貪玩”父母給孩子更多親情(3)(2 / 3)

所以,我的觀點是父母不要空洞地說教,應該多讓孩子去親身經曆,隻有經曆過,才能更好地認識、接受各種道理。

在體育活動中與孩子建立“哥們兒”友誼

溝通不是在任何時間都能實現的,父母隻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最成功的溝通。

——英國社會學家、教育家 斯賓塞

案 例

有一天,我讀到了這樣一段文字:

“誰是你最尊重和崇拜的人?”

“父母。”這是日本和美國孩子的第一選擇。

“父母?”中國的孩子很置疑這個答案。在他們心中,父母名列10位以後。

……

最尊敬崇拜的人為什麼就不能是朝夕相處的父母呢?父母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可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滿意?這似乎令人疑惑不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且來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

“我知道他們愛我,可他們愛得我想去死。”一個小學生這麼回答。

另一個小學生說:“父母自以為是,不尊重我們,有意和我們過不去。”

“爸爸媽媽總是讓我學這學那,我不喜歡,他們就總是說為我好。可是我真的很討厭學那些。”一個7歲的小男孩說。

當我看到這裏時,內心不禁一顫,這個7歲小男孩說的話仿佛就是我兒子健健說的一樣。

我兒子健健今年也7歲,不知為什麼,他現在不太願意和他媽媽玩了,有時候還願意和我玩一玩,但更多的時間他願意自己獨處。偷偷地去看一下他在幹什麼就會發現,有時他會盯著一本書發呆,有時會自己在那裏玩玩具。對於他的變化我一時也找不到原因,就給他報了一個興趣班——跆拳道班,目的是想讓他去接觸一下其他小朋友變得活躍點。

我兒子雖然是個男孩,但總的來說有點膽小內向,比如家裏來了客人,如果別人不主動跟他說話,他就絕對不會開口說話。他也不敢一人上學、回家,不敢晚上出門,甚至害怕自己的影子。雖然我老是鼓勵他,給他講一些勇敢者的故事,但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我和孩子的媽媽都有種被孩子排斥在他世界之外的感覺。

兒子上了一段時間的興趣班後,就跟我說:“爸爸,我不想去興趣班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不喜歡。看到兒子的不積極我很是著急,盡管我這個做爸爸的很少參與到對他的教育中,但兒子一天天成長,我也像很多家長那樣期望孩子快樂。後來,我就利用工作之餘惡補家教知識,想從中尋找點幫助。結果就讀到了開頭的那段文字。說實話,這段文字給了我一些啟發:如果孩子不願意做,那就先不讓他做,為人父母者不要總是打著愛的旗號去壓製孩子。

我不想壓製我的孩子,就讓健健退出了跆拳道班。但是,他還是與我們非常“冷淡”。我想了想,決定讓他跟著我參加戶外活動,至於有沒有效果我心裏沒底,我也是抱著努力試試看的態度去做的。

我是一個非常熱愛登山的人,作為海澱區登山隊的一名隊員,我每周六都要和隊友爬一次山。因為健健在周末也沒有人可以玩,再加上我的極力遊說,他就在某個周六跟著我去登了一次山。

“劉哥,怎麼今天帶來一個‘小跟屁蟲’啊?”隊員們看見我帶著兒子感覺很新鮮,紛紛問道。

“我兒子對我們這個隊伍充滿了好奇,非要來視察一下不可。”我首先把兒子捧得高高的。

“來,跟叔叔去爬一圈。”小李一看到健健就喜歡上了,非要帶著他爬。可兒子根本不買賬,一下子便縮到我的身後去了。大家見這小家夥表現得很害羞,也就不再鬧他,都轉身向山上爬去。

我們爺兒倆走在隊伍的最後麵,在山腳下,我跟兒子說:“健健,這可是顯示你男子漢氣概的時刻,小子,給你老子露次臉。你知道嗎,我可沒少在他們麵前誇你呢。”兒子聽了我的話,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從他眼神裏我可以看出這小子已經有所觸動了。

“爸爸,你誇我什麼?”在登山的途中,我不時給健健說我們登山隊的趣事,終於,在我的話語轟炸下,兒子忍不住好奇開口問我道。

“當然是誇我兒子學習好,而且還在家裏幫著媽媽幹活,總之你做過的一切好事我都說了。”我看到兒子有了興趣也很受鼓舞。

兒子聽完當時就眉開眼笑,完全沒有了剛來時無精打采的樣子。

我們繼續爬著山,可對於小孩子來說,想要征服一座大山,畢竟還是太難了,等爬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們就落後了一大截。我對健健伸出手,問他:“兒子,還能堅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