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三年,漢文帝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齊文王死了,沒有兒子繼承王位。漢文帝想起賈誼的忠告,一年以後,把齊國分割成六個小國,分別立悼惠王的六個兒子為王——齊悼惠王的兒子齊孝王將閭是由楊虛侯改封為齊王的,原來齊國的其他郡縣全部分封給悼惠王的兒子為王:劉誌為濟北王,劉辟光為濟南王,劉賢為菑川王,劉卬為膠西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又調淮南王劉喜為城陽王,齊國共分為七王。調淮南王劉喜為城陽王後,把淮南分成三個小國,分別立厲王的三個兒子為王:劉安封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東城侯劉良此前已死,沒有後代。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景帝三年,吳、楚、趙與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菑川王四個齊王聯合起兵反叛,向西直逼漠京城長安,梁孝王劉武阻擋住叛軍的攻勢,最後打敗七國。到漢武帝時,淮南厲王的兒子做了王的也有兩國謀反而被誅滅。
孝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舉兵反叛,吳國使者到淮南聯絡,淮南王意欲發兵響應。淮南國相說:“大王如果非要發兵響應吳王,臣願為統軍將領。”淮南王就把軍隊交給了他。淮南國相得到兵權後,指揮軍隊據城防守叛軍,不聽淮南王的命令而為朝廷效勞;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蠱捷率軍援救淮南:淮南國因此得以保全。吳國使者來到廬江,廬江王不肯響應,而派人與越國聯絡。吳國使者往衡山,衡山王效忠朝廷,堅守城池毫無二心。
孝景帝四年(前153),吳楚叛軍已被破敗,衡山王入朝,皇上認為他忠貞守信,便慰勞他說:“南方之地低窪潮濕。”改任衡山王掌管濟水以北的地區,以此作為褒獎。他去世後便賜封為貞王。廬江王的封地鄰近越國,屢次派遣使臣與之結交,因此被北遷為衡山王,統管長江以北地區。淮南王依然如故。
漢武帝剛即位,任賈誼的孫子二人為郡太守。其中賈嘉最好學,繼承書香門第。
當初誅滅諸呂時,朱虛侯劉章的功勞特別大,與劉章一起密謀的大臣承諾將趙地全部封給劉章稱王,將梁地全部封給劉興居稱王。等到文帝登基,聽說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起初想立齊王為帝,因此貶低他們的功勞,沒有兌現當初大臣們的承諾。第二年,文帝封諸子為王,同時割齊國二郡作為劉章、劉興居的封地。劉章、劉興居內心認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同被撤銷了職務剝奪了功勞。過了一年多,劉章去世,而匈奴大舉侵犯邊境,漢文帝興師動眾,丞相灌嬰領軍反擊,文帝甚至親幸太原。劉興居以為天子親自領反擊匈奴,中原空虛,就起兵造反。文帝聽說後院起火,急忙收兵回長安收拾叛亂,他命令棘蒲侯柴武將軍擊破叛軍,俘虜濟北王劉興居。劉興居自殺,濟北國被廢除。
文帝憐憫濟北王逆亂以自取滅亡,第二年,將齊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全部封為列侯(1)。至十五年,齊文王又薨,無子。當時悼惠王後尚有城陽王在,文帝憐憫齊悼惠王嫡嗣之絕,於是乃分齊為六國,將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還在世的六人全部立為王。齊孝王將閻以楊虛侯立,濟北王誌以安都侯立,菑川王賢以武成侯立,膠東王雄渠以白石侯立,膠西王卬以平昌侯立,濟南王辟光以執侯立。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