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孩子發熱了怎麼辦(1 / 1)

許多家長對發熱性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常常是一發現孩子發熱就會心急如焚,也不管是高熱、低熱,不管發熱初期還是治療過程中,或是其他原因,就會將孩子送往醫院,不僅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也給孩子增加了恐慌感。

發熱是指體溫高於正常情況。雖然發熱是兒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孩子發熱時,家長還是會特別緊張。正常孩子腋下體溫一般為36~37攝氏度。當孩子劇烈運動、驚厥、哭鬧,衣著過厚,或者外界環境溫度、濕度過高時,孩子體溫都可能暫時升高達37.5攝氏度左右。短暫的體溫波動,如果全身情況良好,無自覺症狀,可不認為是病態。

發熱是發熱性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反應之一,發熱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狀。常見的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結核等,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發熱是機體對這些感染的正常反應,這時,孩子的身體正在努力與“入侵者”進行戰鬥,但是一些孩子的體溫也會略低於我們所說的正常體溫。發熱還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非感染性發熱見於白血病、燒傷、骨折、嚴重抽風、顱腦創傷、中暑、藥物過敏等。小兒接受疫苗注射也可有短暫發熱。

以腋下體溫為準,發熱分低熱、中熱、高熱和極熱。由於發熱所引發疾病的迥異,表現為不同的熱型,有的表現為低熱,有的持續高熱,有的間歇發熱,有的晝夜之間體溫波動範圍較大,24小時內體溫差達1.5~2.0攝氏度或更多,稱為弛張熱等。不同疾病熱程長短也不同:一般輕感染發熱2~3天;較嚴重細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發熱3~5天至一周以上;一些慢性感染如結核、肝膽感染發熱常持續2周以上甚至更長。發熱的高低和長短以及體溫的形式,取決於機體的反應性和治療的影響。

發熱性疾病除引起體溫升高外,還可能伴隨著其他一些症狀,如四肢發涼,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高熱時還可有頭暈、嗜睡等精神症狀,孩子還會出現精神委靡、煩躁不安,個別還可發生高熱驚厥。發熱還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脹、腹瀉、便秘、嘔吐等。所以,在家長弄清孩子的發熱原因後,應及時采取措施,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

1.可用酒精擦浴和冷敷的方法為孩子降溫。用30%的酒精(如果沒有酒精,可用白酒代替)反複擦拭孩子四肢,利用酒精溶液蒸發時所吸收的大量熱量使體溫降低。同時用擰幹的涼毛巾或用塑料袋包裹細小的冰塊放在孩子的頸部、前額、腋窩、腹股溝等處。需要注意的是,如發現孩子肢體發冷,有寒戰等,不宜再行擦浴及冷敷。

2.家長要為發燒的孩子及時補充水分。發燒時,孩子體內會損失大量水分。為防止脫水,應該注意給孩子適量地補充水分。當然,富含豐富維生素的蔬菜汁、果汁不失為最佳選擇。最好給孩子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

3.適當地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物。家裏應常常必備一些退燒藥物,如百服寧等以防不時之需。但需要注意,在服用時一定要按說明或遵醫囑服用。

4.注意室內的通風和溫度。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內溫度保持在18~20攝氏度為宜。同時,要避免過堂風直吹孩子身體,防止“雪上加霜”,使病情更重。

5.不要用捂汗的方式為孩子退燒。當孩子發燒時,很多家長會采取捂汗的辦法令其降低體溫,其實,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汗水流失過多會使孩子因脫水而感到全身疲憊,乏力不堪,反而引起負麵效應。中醫認為損失大量津液反而對患兒恢複不利。

6.洗溫水浴也是降低體溫的一種有效方法。洗浴時,將微溫的水澆在身上或用海綿擦浴,因為身體的大部分都暴露在空氣中,水分蒸發時會帶走身體的熱量。此種方法不但能快速有效地降低體溫,而且不會引起不良的並發症。

7.注意發燒孩子口腔、眼睛及皮膚的護理。發熱的孩子容易引發爛嘴、眼睛發紅或發炎等現象,家長應該對此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口唇幹燥時塗些液體石蠟或無色唇膏;口腔潰瘍糜爛時,可塗碘甘油、魚肝油或使用口腔潰瘍散等;眼睛發紅或有分泌物時,可滴些氯黴素眼藥水或紅黴素眼膏,以消炎和保護眼睛;同時適當擦浴,勤換衣服或被單,以保持孩子皮膚清潔。

孩子發燒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便於消化及吸收,以半流質為宜,如營養粥和雞蛋麵湯之類的飲食。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