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孩子成才的搖籃,老師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肩負著教書育人重任。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上校園、喜歡上老師,這對於孩子的健康學習十分有利。
有些孩子不喜歡某一位老師,於是不願意上那位老師的課,作業不愛做,勉強應付,結果師生關係惡化,孩子的學習成績嚴重滑坡。家長知道了這種情況,往往感到束手無策。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對於家長來說,要解決孩子因不喜歡老師而厭學的問題,必須先改變孩子不喜歡老師的想法。或許,老師對孩子們的管教態度有寬嚴之分、親疏之別,一般這都是比較偶然的,但它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多心所致。所以,父母切不可附和。而孩子一旦厭惡老師,厭學情緒便隨之而來。
有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母親,非常注意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而且十分篤定地認為:老師不喜歡她的孩子。
有一天,當孩子放學時,母親立即問他:“今天怎麼樣?”孩子答道:“真掃興!今天回答問題時我一直舉手,老師卻隻叫別的同學。”聽了孩子的敘述,她再也按捺不住怒氣,立刻打電話到學校,一口氣說出她對老師的不滿。
當校領導找那位老師調查情況時,老師感到很意外,而且對這位母親的指責也感到非常委屈和氣憤。
事實上,那位老師根本沒有偏袒的心理,而這個孩子的成績也很好,老師還期望他能擔任班長。但是,從這一天之後,這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幾乎瀕臨破裂之境,以致這位學生在上課時,再也不敢舉手發言了,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
要解決孩子不喜歡老師的問題,必須分析具體原因是什麼,找準了原因,再思考解決措施。從分析中往往發現老師也承擔一定責任,而我們家長又不便於直接給老師提出意見,要求老師改變教育行為。家長應該采取加強溝通、逐步建立感情基礎的方法。
1.對孩子認真進行尊師教育。孩子必須尊重老師,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教師也是人,難免有缺點、有錯誤,如果因為教師工作中有缺點、有錯誤就不尊重,那是不對的。家長最忌諱站在狹隘的立場,對老師評頭論足。一旦家長對教師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難的。在教育孩子尊重老師之前,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如有不當,先行調整。
2.到學校跟老師溝通,請老師與自己共同為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孩子不喜歡哪位老師,家長應先主動與這位老師溝通,以尊敬、虛心的態度,傾聽老師的話,包括批評孩子、甚至批評自己的話。家長這樣做,會促使老師自省。當老師態度平和之後,家長再跟孩子一起請教老師,當麵分析孩子的優點與不足。孩子如真的有所進步,老師可能表揚他,也可能在課堂上給孩子表現的機會,這就會使孩子與老師之間由疏遠逐漸親近起來。當然,家長也可以在給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時,請求老師在課堂上或課下給孩子一定的表現機會,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
3.指導孩子主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教師節或元旦、春節,指導孩子自己動手製作小紀念品贈給老師。老師有困難或身體不適,主動關心老師,詢問能否幫助老師做什麼事情。還可以幾個同學一起利用節假日去看望老師,跟老師交談,聽老師的教誨。但切不可把這些行為功利化、世俗化。
4.指導孩子以書麵材料的方式與老師交流。有的孩子出於害羞、膽怯,與老師麵對麵溝通時心裏發怵。這種情況下,可以指導孩子以書麵形式與老師交流。要讓孩子理清自己的思想,在尊敬老師的前提下將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意願如實寫出來,向老師彙報,請求老師的指導、幫助。告訴孩子,不要忘記寫出自己的打算、措施。這樣的內容,可以寫成單獨的書信,也可以寫在周記本、日記本裏,請老師批閱。
如果發現有的老師在教育言行中存在嚴重的問題,則應采取適當的方式向學校領導反映。注意態度要誠懇,內容要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