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孩子心理都很脆弱,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備受寵愛,無論做什麼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家長還得處處遷就他們,這就導致了他們感情和心理都相當脆弱,容易情緒低落,動不動就哭鼻子。如考試分數不理想,或者因為家長、老師批評了幾句,就要離家出走,甚至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等等。
“爸、媽: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離開了這裏,因為麵對現在的生活我真的扛不住了,我實在受不了。這次考試我又沒考好,我沒有臉再見你們,所以我隻好選擇了離開。你們也不必擔心了,我會好好地照顧自己,不過我這次沒考好真的不能怪我自己,我真的努力過了,可能我真的不是學習這塊料吧!珍重了,你們也不必找我了,等我長大有錢了,我再回來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吧。”隻因期末考試沒考好,南昌某中學初三學生許某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後,獨自離家出走了。
據調查,目前我國有很多的孩子出現脆弱傾向,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們變得如此脆弱?
其一,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孩子膽怯的個性。
其二,優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孩子自私的性格。
其三,家長的過分縱容和溺愛磨平了孩子勇於麵對生活的堅強意誌。
其四,繁重的學習擔子摧毀了孩子那天真的童心。
其實,人生難免要遇到各種挫折,沒有困難的人生是不可能的。因此,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正確理解挫折,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要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孩子的一言一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除了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他們怎麼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另外,在培養孩子的特長時,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不要強製孩子學他們不喜歡的項目,這樣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2.可以有意設置障礙,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在生活上就沒遇到什麼困難,那麼一旦遇到困難,他就會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出現走極端的現象。家長平時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挫折情境,讓他獲得應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但要注意,障礙設置難度要適中,否則屢次失敗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3.應及時教導孩子正確應對挫折。當孩子在生活中真的遇到挫折時,家長一定不能采取“無視”的態度,首先應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然後幫孩子找到一個戰勝挫折的正確方法。另外還要讓孩子懂得其實挫折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麵對挫折。
4.要培養孩子具有穩定的責任感。兒童心理學者研究證明,一個孩子的責任感較強,就能主動積極地同困難作鬥爭;相反,如果孩子的責任感不強,做事就會懦弱、膽怯、慌張。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穩定的責任感。例如,可以讓孩子負責管理一盆花、負責給金魚喂食等,並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這類勞動不僅孩子感興趣,而且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5.可以通過向孩子提出具體要求,引導他們磨煉毅力。家長可以適當地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要求應適當,切實可行。不要太高,太高了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不可太低,太低了又會使孩子覺得沒有挑戰,失去應有的作用。合理的要求,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並可能稍微超過。
家長千萬不能過於嬌慣孩子,事事都由大人包辦代替。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孩子進行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如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洗襪子,獨立地進餐和盥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