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鼓勵孩子正確地鍛煉身體(1 / 1)

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最重視的問題,可是很多父母依然把重點放在飲食和保健品上,特別是為了防止孩子生病,家長總希望買些保健品來增加孩子的免疫力。而作為增強孩子抗病能力的最佳方法——運動,卻被家長忽視了。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一語道出了運動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係。

的確,鍛煉可以強身健體。人類對於鍛煉的重視遠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在我國的秦漢時期,名醫華佗就曾說過:“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鍛煉對於孩子都有哪些好處。

(1)適當的運動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大腦隻有得到充足的血和氧氣才能保持旺盛,而體育鍛煉一方麵能使呼吸係統和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得到提高,從而為大腦的發育提供必要的能量。另外,如果孩子經常參加鍛煉,能夠使視聽等感覺器官變得敏銳,使神經係統的傳遞速度加快,使分析思考能力和靈活性得以提高,大腦記憶儲備的信息也隨之得到增加。

(2)鍛煉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的發育。孩子的身體將在這個時期發生巨大的變化,完成從兒童到成人的轉變。衡量這一時期生長發育好壞的兩個最基本的指標,一個是身高,另一個是體重。有資料表明,經常鍛煉身體的孩子比不鍛煉的孩子身高平均增加4~9厘米,體重平均增加4~9公斤,胸圍平均增多2~5厘米。這就說明,鍛煉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著一定的關係。

(3)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在運動的時候,與運動有關的神經中樞就會興奮,與學習有關的神經中樞進入抑製狀態,從而使大腦得到很好的休息。學習後進行體育鍛煉,又可以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有利於改善大腦的功能,消除疲勞。

(4)適當的運動能使孩子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適當的運動可以帶給孩子快樂,能放鬆心理的緊張與壓抑。喜歡運動的孩子一般性格開朗、豪爽、大氣,很少有心理疾病。

(5)鍛煉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培養人的反應力和靈敏性。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還處於發育時期,機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抗病能力要比成人低很多。體育鍛煉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其抗病能力。

鍛煉身體可以讓孩子覺得精力更充沛,對自己更有信心。如果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時間而讓他們去多做習題、多上補習班,就是在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最愚蠢的事情。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正確地鍛煉身體。

1.要從小培養孩子鍛煉身體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可以從體育遊戲開始,也可以讓孩子去參觀、欣賞各種體育比賽,從而讓孩子愛上運動。

2.在運動時,盡量做到活動多樣化。因為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各部位未發育成熟、未定型,如果長時間隻進行某一種運動的話,就容易造成某個相應的部位特別發達一些,這對於孩子身體的協調發展是不利的。

3.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來安排活動項目。體質好、喜歡活動的孩子,可以讓他直接參加一些體育項目的鍛煉;體質較差、不愛活動的孩子,可以先讓他參加一些體育遊戲,等他有了興趣,再讓他參加跑跳、投擲、球類等體育活動。

4.鍛煉要經常,天天都需要。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各器官的生理機能,以及形成正確的動作技能,都不是偶爾活動活動就可以實現的,要通過經常反複地鍛煉,長期積累才能獲得。正確的、行之有效的體育鍛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經常鍛煉,最好是做到天天進行。

5.運動時,要讓孩子穿合適的鞋。鞋對於孩子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應根據不同標準來挑選運動鞋。什麼運動項目,如何進行運動,身體哪部分受力,都要考慮周全,否則會引起肌肉損傷。

6.要注意孩子在進行鍛煉時的準備工作。每項活動要分為三個階段:熱身、鍛煉、放鬆。無論做什麼運動,家長都要為孩子安排10~20分鍾的熱身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做一些伸展運動,其目的是慢慢提高體溫並使肌肉做好高強度活動的準備。如跑步之前,先做一些柔軟操等,不要一開始就進行劇烈運動。在結束鍛煉後,留10~20分鍾使體溫降低。否則,肌肉可能會充滿血液,或有毒物質存在於血液中從而產生疼痛和不適如痙攣等。

孩子在室外進行步行、跑、跳等運動,應該選擇沒有汽車、摩托車的空曠而安全的場地,學校的操場或公園最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