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是指孩子的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疼痛,這些部位沒有任何外傷史,活動也很正常,局部組織也無紅腫、壓痛。經過醫院檢查之後,孩子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即可以被認為是“生長痛”。
最近一段時間,樂樂不知怎麼了,每天吃完晚飯後就開始喊腿疼,特別是到了晚上,疼痛就會加重,有時候還會從睡眠中疼醒。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疼痛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樂樂照樣能跑能跳,絲毫沒有生病的跡象。這讓家長很是費解。
樂樂的媽媽總害怕孩子得了什麼病,就帶樂樂去醫院檢查,醫生的話讓父母安心不少,原來樂樂的這種疼痛是典型的“生長痛”。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代謝旺盛,而發育生長對骨膜的刺激會引起腿關節酸痛的不適感覺。“生長痛”易發於3~12歲的幼兒(根據統計數字以男寶寶居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動量相對較大,長骨較快,與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導致了生理性疼痛的發生。不過生長痛是暫時的,過段時間就會消失,家長不必過於擔心。生長痛通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生長痛常表現為下肢疼痛。生長痛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麵,偶爾會在腹股溝區,疼痛一般在關節以外的地方。
(2)還會表現為肌肉性疼痛。生長痛一般都是肌肉疼痛,不會是關節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會有紅腫或發熱的現象。
(3)生長痛常發生於夜間。生長痛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都在晚上發生。因為白天孩子的活動量比較大,就算感到不舒服,孩子也可能因為專注於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覺。等到晚上孩子休息下來的時候,疼痛的症狀就會讓孩子感到特別不舒服,甚至難以忍受。
在確定是“生長痛”之後,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緩解孩子疼痛。
1.可以通過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東西,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陪孩子,給他們講故事、做遊戲等來吸引孩子注意力,從而轉移孩子對疼痛的感覺。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要比平時更加地溫柔體貼,因為家長的鼓勵和精神支持,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鎮痛良方,有時甚至比藥物還有效。
2.可以對孩子生長痛的地方進行局部熱敷、按摩。在孩子生長痛的地方,家長可以用熱毛巾進行熱敷,這樣不但能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還可以緩解疼痛帶來的不適感覺。家長還可以對孩子痛的地方進行按摩,但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不要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3.盡量減少孩子的劇烈運動。雖說生長痛不是病,不需要讓孩子躺在床上養著,但也要適當地控製孩子的運動,應該注意讓孩子多多休息,讓肌肉放鬆,這樣可以減少疼痛。
4.適當注意給孩子補充營養。首先讓孩子多攝取能促進軟骨組織生長的營養素,如牛奶、骨頭、核桃、雞蛋等,都含有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其次是多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對膠原合成有利,平常應該讓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
孩子在生長時期很可能會缺鈣,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補鈣。但補鈣與生長痛無關,鈣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現生長痛,補鈣對生長痛的緩解也沒多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