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要保證身體健康,除了不受外界幹擾以外,最重要的一條是注意飲食衛生。常言道,病從口入。這一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切不可大意。可是很多家長往往會忽視這點,總認為隻要做熟了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早晨,媽媽用一碗剩米飯給雲雲做了個蛋炒飯,雲雲吃完飯後就上學去了。誰知第一節課還沒上完,雲雲就惡心並吐了起來。麵對聞訊趕來的媽媽,臉色蒼白的雲雲直喊肚子痛。
媽媽趕緊把雲雲送到了醫院,醫生了解病情後,問媽媽:“剩米飯是否餿了?”“不可能,昨天晚上剩的,臨睡前,我還把它放進冰箱裏。”媽媽答道。“炒熱了沒有?”醫生問道。“保證是炒熱的。”媽媽回答。突然,醫生看到媽媽右手食指纏著紗布,問道:“您的手指怎麼了?”“一個倒刺痛得厲害,我把它扯了,出了些血後,紅腫得厲害,我隻好用紗布簡單地包紮了一下。”醫生告訴媽媽,雲雲是因吃剩飯引起了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而引起中毒的最終原因是媽媽被感染的手指頭。由於細菌在指頭上,通過盛飯接觸到了米飯,細菌在米飯中迅速繁殖並產生了腸毒素。
通過以上事例,家長可以體會到注意衛生的重要性。“不幹不淨,吃了沒病”,這種思想可千萬要不得。隻有講究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才能減少孩子疾病的發生。怎樣才能做好飲食衛生?以下幾點可供家長參考。
1.精心選擇食品原料。一定要選擇新鮮的食品,對於那些腐敗變質的食品一定要拋棄,不能食用,生吃瓜果要反複洗淨。
2.食物必須要徹底加熱。食物應該是均勻受熱,每個部位加熱的溫度必須要達到70℃以上。雞、鴨、魚等骨頭部分也要真正達到此溫度,否則也會讓孩子吃後出現腹痛現象。
3.烹調好的食物必須立即吃。因為食物在室溫時細菌即可開始生長。
4.烹調好的食物必須與生的食物分開。否則易被交叉感染,直接生熟接觸可能易於察覺,間接生熟接觸(如與未經消毒的刀與砧板接觸)常被疏忽。
5.準備食物前必須洗手。烹調加工過程中如果中斷而做了其他工作,必須在洗手後再繼續。一切廚房用具和家具都必須保持清潔,如砧板、容器、抹布等都應經常消毒洗淨。
經過冰箱貯存的食物要再吃必須重新加熱至70℃以上。因為冰箱並不能抑製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