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尊重寶寶的交往興趣,並不是讓父母撒手不管,對於寶寶的交往行為父母仍要給予積極關注和正麵參與,對寶寶與同伴交往的活動內容、形式提供有益的建議;或者要求寶寶事先告之父母他們打算去哪兒、去做什麼、和誰一起、什麼時候回來等等。這也是家長了解寶寶同伴的最佳時機,也是對寶寶交往進行積極監控的有效方式。
掌握拒絕的藝術
3歲半的悅悅酷愛小熊維尼,她拿著媽媽新買的《小熊維尼畫冊》,講給同班的圓圓聽。聽著聽著,圓圓坐不住了,伸手就搶悅悅的書,悅悅不給,用雙手把書護在胸前。圓圓憑借自己人高馬大,把悅悅推倒在地,伸手來搶書,由於用力過猛,書被撕壞了,悅悅大哭不止……
4歲的亮亮正津津有味地指揮著自己的玩具過山車,這時輝輝湊過來,抓起車就放在地上開,亮亮一把奪過自己的車:“那不是在地上開的!”隨後,抱起自己的東西撒腿就跑,輝輝則窮追不舍,結果兩人先後摔倒,哭聲此起彼伏……
麗麗穿好衣服準備跟媽媽到遊樂場玩,鄰居家的小雨點卻跑進麗麗的房間,擺弄起麗麗的玩具,麗麗迫不及待地推小雨點出門:“你快走吧,我們要走了!”惹得小雨點兩眼淚汪汪……
“現在的寶寶都很自私,自己的東西護得緊緊的,別人的東西也要歸為己有,不能吃一點點虧……”這話其實並不公道,對於尚處於低幼階段的寶寶來說,他還沒有能力明確地分辨“你的”、“我的”。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物品隻不過是因為喜歡而已,至於這樣做對不對,已經完全不在寶寶的考慮中。
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分享是在社會中與人相處的基本規則,如果寶寶太自我中心,會使寶寶得不到尊重,得不到信任,得不到友誼,得不到支持,得不到他人給予的成長動力。因此,寶寶必須學會與他人共同分享許多權利,養成慷慨大方的美德。然而,任何事情要講一個“度”,再大方的寶寶,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東西都共享出去,而且對寶寶來說慷慨多半是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有的行為。和成人一樣,寶寶也有拒絕的權利,也可能遭受他人嚴厲的拒絕。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寶寶如何平和地、友好地、有商量地拒絕小朋友的要求;同時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人的拒絕。
1
商量是一種交往技巧
拒絕別人有時要和對方反複“磨嘴皮子”,直到對方認可。如亮亮不想把過山車給輝輝玩兒,抱著車跑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與其如此,不如找一個理由,讓他心平氣和地接受,比如說:“我的車快沒電了,明天換了電池給你玩兒行嗎?”寶寶的注意力轉移很快,隻要這個“岔”打過去,哪還記得以後和明天?用商量的口吻和小朋友對話,既巧妙地守住了自己心愛的東西,又避免了一場暴風雨。
2 體驗別人的感覺
寶寶是最單純、善良的,當他了解到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給小朋友帶來了不愉快,心裏也會感到不是滋味。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解釋清楚,他的言行在對方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如麗麗媽媽在去遊樂場的路上問麗麗:“假如你去小雨點家,玩兒她的玩具,這時她讓你走,還往外推你,你高興嗎?”“不高興。”“如果她說想早點去,能早點回來,等她回來一定和你玩兒,還有一些你沒玩兒過的新玩具給你,你會怎麼說?”“好吧,你可一定得早點回來。”“你剛才那樣對小雨點好嗎?”“不好,我要是讓她下午來家裏她就不哭了。”當體驗到了他人的感受時,寶寶會好好想一想,怎樣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決定。
3 接受他人說“不”
父母應該在寶寶頭腦中強化這樣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隻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用一會兒。”3歲的貝貝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拿不到手就哭,或是讓爸爸媽媽去跟小朋友要。父母當然不能代勞,於是貝貝便大發脾氣。父母對貝貝采取冷處理,待他平靜之後,媽媽告訴他:“每個寶寶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人家的東西貝貝沒有,貝貝有的別人也可能沒有,但如果貝貝能和小朋友換著玩兒,一件玩具就能換來很多種,寶寶們都能玩兒到自己沒有的東西。”後來貝貝接受了這種方法,每每如願,偶爾碰了“釘子”,貝貝也能
一臉的無所謂,一會兒又能發現新的目標。
不要過多幹預寶寶間的交往
優優和小夥伴在房間裏玩兒玩具,不一會兒,房間裏傳來了相互爭吵的聲音;“這是我的!”“你這個笨蛋!”“我要告訴你媽媽!”越來越大的爭吵聲讓房間外的媽媽不知如何是好,不管吧,怕寶寶吃虧;出麵勸阻吧,又怕讓寶寶難堪。正在猶豫不決時,電話響了,等她接完電話,發現房間裏的爭吵已經變成了歡聲笑語。
在成年人看來,爭吵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因此當寶寶之間發生爭執時,父母們總是急於介入並企圖平息他們之間的“戰火”。其實,寶寶之間的爭吵基本上是“對事不對人”的,雖然這是一種消極行為,卻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成員的忍讓和溺愛容易形成寶寶的“自我中心”,而寶寶之間的爭吵卻可以有效地糾正這一毛病。通過爭吵,寶寶逐漸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願,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辦,從中學會妥協和謙讓。
當然也不要放任寶寶爭吵。恰當的做法是:當寶寶們的爭吵沒有升級到謾罵或打架時,家長不用去幹預,讓他們自己平息。事後向寶寶提出一些問題,如“為什麼吵架”“不吵架可不可以”“打人、罵人對不對”“應該怎麼解決”等。但如果寶寶們謾罵或打起架來,則一定要及時堅決地製止,告訴他們任何情況下罵髒話和打人都是不對的。同時父母要特別注意以身作則,做到遇事冷靜、和氣。如父母在寶寶麵前表現出言行不一,寶寶很難養成好的習慣,因為你的行為是寶寶模仿的榜樣。
寶寶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的寶寶可能先學會妥協,有的寶寶可能先學會攻擊。但這並不重要,寶寶遲早會學會更多的交往方式,並逐漸學會應用這些技巧和方式來進行交往。父母不必為寶寶初期表現出來的交往方式不恰當而過於擔心。家長過多地幹預,反而會阻礙寶寶的探索、學習和發展。
03 贏得歡迎,贏得自信[訓練]
訓練目標 幫助寶寶樹立對自己的信心,讓他能夠大膽地加入小夥伴群體,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
訓練分析 通過遊戲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效果將遠遠好於單純的教育,而且也是更有人情味的培養。下麵的遊戲不僅可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還能讓寶寶體會到與小朋友交往的方式,成長為更自信、更受歡迎的社交寶寶。
適1歲宜以年上齡
訓練方法1
積木推推樂
用柔軟的積木製造一座塔,讓寶寶推倒它。如果他不這樣做,家長自己把它推倒。然後重建它,看看寶寶會不會在你的引導下跟著做。鼓勵寶寶自己建造一座塔。大多數1歲左右的寶寶,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已經能夠堆起兩三塊積木。
適2歲宜以年上齡
訓練方法2
玩轉顏色
用單色的包裝紙把鞋盒子蒙起來,然後放進對寶寶沒有危險的同色玩具(如塑料杯、球、積木和塑料書)。把盒子放到寶寶麵前,當他一樣樣拿出來時,逐一告訴他這件物體的名稱(比如,這是一隻紅色的皮球)。學步期的寶寶喜歡把裝滿東西的容器掏空,再裝進去,如此反複,總不厭煩。這個練習是豐富寶寶詞彙的有效途徑,同時輕鬆幫寶寶識別顏色。
適3歲宜以年上齡
訓練方法3 小司機
讓兩個寶寶一前一後站立,用一根布帶結成一個合適的繩圈,把兩個人套住,組成一輛汽車。前麵的人是司機,手拿一個塑料圓盤子當方向盤,後麵的人就是乘客。司機問乘客要到哪裏去,乘客回答後,小司機嘴裏發出“嘀嘀——嘟嘟——”的聲音,帶著乘客一起在屋子裏跑動。一定時間後,交換角色繼續遊戲。
上麵的遊戲既能訓練寶寶的社交能力,還能培養寶寶與他人合作遊戲意識,對手眼協調能力及智力的發展大有好處。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陪寶寶玩兒玩這些遊戲,讓寶寶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