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大方的社交寶寶(2 / 3)

寶寶會自理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寶寶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即寶寶從依賴成人的幫助,到學習認知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等曆程。對寶寶來說,這是踏出家庭保護網的第一步。寶寶總有一天要自立於社會,自立於人生,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寶寶的體力、智力、良好的個性形成和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也是寶寶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對他們將來成為社會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寶寶長大以後,由於缺乏實際生活的經驗,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往往不善於適應周圍的環境,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遇到生活中的新情況容易采取退縮和依賴的態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積極性。

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首先是讓寶寶掌握自我服務的本領。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和各係統功能的成熟,他能逐漸學會自理各種生活,同時隨著語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寶寶也會表現出願意獨立自主地自我服務的傾向,這是幼兒時期的共同特性,家長要因勢利導,從小培養寶寶生活方麵的獨立性,防止他過於依賴家長。

1歲多的寶寶已逐漸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這時他將經曆人生第一個獨立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渴望自我服務並從中體會快樂。獨立的需要和不斷增強的能力使他希望脫離成人的控製,自己決定和做一些事。隨著使用工具、語言交際、想象和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寶寶不再對成人惟命是從,他喜歡通過自己做事,來增強對自我、對世界的控製感。不過由於能力的限製,即使是一個簡單的用勺動作,寶寶也需要反複練習才能掌握。這時家長應給寶寶充分的練習機會,鼓勵和等待都是必要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3歲,寶寶會做的自我服務型勞動越來越多。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如自己穿衣、疊被、穿鞋等,成為他挑戰的目標。而且3歲寶寶已經有了初步的決策能力,他開始挑剔父母提供的飯菜、衣物和玩具等。此時,給他選擇和安排的機會,不僅可以幫助寶寶學會自我決策,還能促進他的興趣和風格逐步形成。

1

樹立自我服務意識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不光是一句口號,爸爸媽媽除了要讓寶寶體會到自我服務的快樂,願意堅持外,更要讓他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寶寶自己收拾了房間,即使做得不那麼完美也不妨誇獎他:“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盡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2 提供機會

隻有讓寶寶更多地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寶寶自己去決策,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在做的過程中,寶寶會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爸爸媽媽隻要在幕後把關即可。

3 營造寬鬆的氛圍

成長需要時間,寶寶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拒絕……家長不要要求寶寶第一次就做得好,給他一點時間。在他失敗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在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在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

4 教給寶寶必要的方法

很多事情並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裏;想玩別人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玩遊戲就得知道這個遊戲的規則……因此,要寶寶學會自理,就應該教導寶寶必要的方法。

02 學習交往技巧

與人交往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性需要,即使是年紀幼小的寶寶也不例外。每個寶寶都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信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智能,與別人合作和交往。寶寶在與成人的交往中,不僅得到關心和愛撫,而且通過成人的言行了解了初步的社會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並逐步以成人的要求判斷、評價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通過共同遊戲、共同活動也能逐漸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願望,如何彼此友好相處。這時家長應該讓寶寶學會一些基本社交技能,如怎樣讓大家認可、獲得友誼,怎樣善於理解、寬容別人,這些都將是寶寶邁向成功的關鍵。

☆行為示例 最近幼兒園老師反應虹虹近來變得很孤僻,昨天媽媽接她放學回家的路上也看見了,有同班小朋友喊她,她不僅不理同學,還故意躲在媽媽身後。類似的事情這一周多次發生,真是急人。媽媽和爸爸怎麼開導也不行,連打罵也不管用,不明白虹虹怎麼就這樣了。

☆寶寶的想法 我不想理他們,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爸爸媽媽一定要讓我和他們打招呼呢?

☆你的誤區 寶寶不理同學,可能是她不喜歡這個同學或者和這個同學發生過矛盾,家長不要勉強她,更不要因為這個懲罰寶寶。要讓寶寶學會自己去和其他寶寶建立關係,才能培養出寶寶的交往能力。一味地遵從父母的意見,隻會妨礙寶寶能力的發展,而且父母的命令還很可能引起寶寶的反感,造成寶寶的交往障礙。如果你非要寶寶去回答小朋友,反而會傷害到她的自尊心。

☆解決辦法 對於虹虹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和老師溝通一下,了解寶寶在幼兒園的情況,寶寶確實在學校不合群,可以向老師建議:是不是能讓寶寶在學習或是課外遊戲時間和其他小朋友結成對子,有意識地多安排他們一起活動。另外,對於寶寶來說得到父母的表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爸爸媽媽不妨鼓勵虹虹和小朋友一起遊戲,讓寶寶逐漸融入集體中;或者邀請小朋友到家裏來玩,趁著這個機會可以教寶寶學習待客,學習幫助別人,學習分享玩具等交往之道。

寶寶需要同伴

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品質的生活,使身處這樣一個優越時代的寶寶自出生的一刻起,便擁有了很多東西,卻很少擁有哪怕一個兄弟姐妹。父母也因工作的原因,很少能給予寶寶關照。有的父母就請自己的父母來帶寶寶。但是祖父母帶寶寶往往會溺愛寶寶,使寶寶的意誌品質、與人相處的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地發展。

寶寶需要照顧,更需要同伴。由於年齡、智力、身心發展水平相近,寶寶與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興趣,在交往時更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出更平等的關係。同伴交往可以鍛煉寶寶自主、獨立的能力,與同伴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父母教給寶寶的交往經驗和行為指導,寶寶要通過與同伴的交往來實踐、體會和調整,並最終掌握它。

同伴交往在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寶寶在與同伴交往中習得的交往技能,為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善於和同伴交往的寶寶,其情緒、情感與個性發展通常較好,反之則容易出現問題與障礙。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鍛煉和形成寶寶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愛。寶寶對自己形成明確的認識並建立合理、積極的自我期望也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實現的。與同伴交往為寶寶提供了獨立應對世界、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因此與同伴的交往是寶寶鍛煉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機。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可能造成寶寶成年後的人際交往適應不良。沒有正常的同伴交往,寶寶會產生孤獨的感受和孤僻的行為,對寶寶身心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缺乏同伴交往的鍛煉,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寶寶往往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與同伴交往還是寶寶最好的學習方式。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伴交往給寶寶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的機會。實踐證明,建立積極的同伴交往是改善寶寶不良心理狀態和不良行為習慣的最佳矯正策略之一。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預防寶寶出現各種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

接納寶寶的同伴,是鼓勵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第一步。任何的拒絕和敷衍都會使寶寶在交往過程中產生退縮行為。父母應該歡迎寶寶的夥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寶寶們在一起時對家中清潔與秩序的“破壞”。這可是培養寶寶們自理習慣和能力的好機會。

父母還應該尊重寶寶的交往興趣,讓寶寶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寶寶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重要方法。父母要傾聽寶寶的理由,允許寶寶自己選擇朋友,允許寶寶選擇和同伴在一起時談什麼、做什麼,並尊重寶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