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發展幼兒社會性的重要途徑。寶寶隻有在與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過程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好各種關係,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積極的情感,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因此,讓寶寶學會交往是所有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於遺傳因素和養育方式等的差異,寶寶們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寶寶從小就顯得比較大方,有的寶寶卻總是比較害羞、內向,這應該怎麼辦呢?
媽媽的困惑
媽媽牽著2歲的寶寶走在小區裏,遇見了熟人。媽媽說:“寶寶,快叫阿姨!”寶寶低著頭躲到媽媽的身後。媽媽不願放過這個鍛煉寶寶交往的機會,俯下身鼓勵寶寶“快叫阿姨!”寶寶更顯緊張,把臉埋在媽媽的背上,不肯再抬起頭來。媽媽隻好放棄想法,站起身與熟人寒暄“這寶寶在家裏不是這樣的,一到外麵來就不叫人,膽子太小了。”。
膽怯的寶寶,應該注重並加強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鼓勵寶寶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如獨立購物,自行選取適當的物品等)。鼓勵並帶引寶寶多和別人交往,特別是與開朗活潑的同齡人交往。鼓勵並引導寶寶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如參加誌願者團體等)。借助家庭、學校、夥伴、親朋好友的作用,給寶寶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麵對膽怯的寶寶,切忌順其自然、與同齡寶寶比對甚至辱罵,應該不失時機地與寶寶溝通,給寶寶以鼓勵和讚揚,幫助並引導寶寶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盡可能避免寶寶因膽怯所造成的心理緊張,促進寶寶健康成長。
01 寶寶要獨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變成矯健的雄鷹,但要讓雛鷹變成雄鷹,就必須讓它自己去飛。因此,要想讓寶寶長大成才,自立於社會,一定要從小就重視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提高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能力。從小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和能力,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
尊重並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1歲的寶寶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麼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製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於寶寶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支持、鼓勵他們:“你隻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幹不了!”
2 為寶寶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機會
為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必須解放寶寶的手腳,放手讓他們去做那些應該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寶寶做得不好,處理得不圓滿也沒關係。有些家長總怕寶寶做不好,習慣於包辦代替,習慣於指手劃腳,總以擔憂的目光注視和提醒寶寶,或者幹脆替寶寶掃除障礙,鋪平道路。這種態度和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寶寶的手腳,阻礙了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3 教給寶寶獨立做事的知識
寶寶不僅要有獨立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即不僅願意自己做事,而且還會自己做事。例如,怎樣穿脫衣服、洗臉洗手,怎樣摘菜、洗菜,怎樣掃地、擦桌子,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的。而且獨立性還表現在寶寶學習、交往等各個方麵。家長要教寶寶自己完成遊戲和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寶寶和同伴發生糾紛時,教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決矛盾。
4 讓寶寶自己決策
自己決策是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我們要從小培養寶寶自己決策的能力。寶寶的事應該由寶寶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斷。玩具放在什麼地方,遊戲角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麼,這些寶寶的事,家長不要作決定,要讓寶寶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作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寶寶分析,引導寶寶決斷,但不要幹涉,更不要包辦,代寶寶決策。
☆行為示例 凡凡是家裏的小寶貝,媽媽幾乎什麼事也不讓他幹。因此凡凡會做的事也少的可憐,在幼兒園裏他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老師,我不會。”這不,老師讓大家玩兒橡皮泥,凡凡又開始了:“老師,我不會玩兒。”老師讓凡凡自己想辦法,凡凡就呆呆地看著橡皮泥,不知如何是好。
☆寶寶的想法 這些黑糊糊、軟綿綿的東西是什麼?我從來沒玩兒過這些東西,怎麼可能知道它怎麼玩兒,真是太麻煩了。
☆你的誤區 過度保護寶寶的父母,唯恐寶寶磕著、碰著、傷著,事事包辦,寶寶隻需動動嘴遙控,父母就把一切都幹好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剝奪了寶寶動手鍛煉的機會,不僅讓寶寶的能力得不到發展,更會助長寶寶的依賴心理,造成寶寶事事離不開父母的後果。
☆解決辦法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時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寶寶動作慢、不熟練、失手損壞東西就責備寶寶,讓寶寶失去信心;也不要事事替寶寶包辦,剝奪了他鍛煉的機會。而應鼓勵寶寶“自己動手”,並創造機會幫他實現自理的願望,讓寶寶體會到“自己動手”所帶來的快樂,那樣寶寶會更積極地做自己的事,這是培養獨立做事能力的良好開端。
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很多爸媽(尤其是祖父母)都常常忽視對寶寶獨立意識的培養,通常會以寶寶還小,不會或做不來的為由,習慣性地替寶寶做事情、解決事情。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的寶寶依賴性較強,一旦離開了父母就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和如何去做。
要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寶寶自己去嚐試。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裏,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後果也由寶寶自己負責。隨著年齡的增加,寶寶在獨立遊戲、冒險、惡作劇甚至打架中反複嚐試對與錯的事情,才能不斷走向成熟。當他完成某些行為而被肯定時,寶寶會體會到“我成功了,我很能幹!”的成就感,失敗時也會體驗到挫折。這些都是寶寶獨立意識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為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在沒有危險的環境內應放手讓寶寶自由行動。當然放手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求家長在關注寶寶的同時,避免過多地幹涉。隻有讓寶寶獨自體驗生活,他的獨立意識才能得到發展。
對於寶寶來說父母的“過度保護”是最不利於他獨立意識發展的東西。過度的保護會使寶寶本應發展的能力得不到發展,當寶寶進入幼兒園後父母就會消除寶寶的依賴心理
嬰兒時期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當寶寶逐漸成長,甚至已經完全可以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什麼還是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呢?
1
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在寶寶已經有一定自理能力後父母應該多和寶寶進行平等的交談,讓寶寶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同時,放手讓寶寶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寶寶會逐漸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行動能力的人,不必事事依賴父母。
2 做好榜樣
如果你希望不必具有獨立意識,自己就要先作出榜樣。有些年輕父母一遇到經濟問題就向自己的父母求援,夫妻發現寶寶的能力比別人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父母的態度很快就會從“過度保護”轉變為“過度幹涉”。而事事都聽從父母指揮的寶寶,不僅不能向父母期待的那樣很快就追上其他小朋友,反而會變得越加消極、懶散。同時父母指揮得越多,越會阻礙寶寶獨立行動的興趣,讓寶寶懷疑自己的能力,嚴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
吵架,就賭氣回娘家搬救兵……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寶寶自然會強化自己的依賴心理。
3 媽不媽要(對爸寶爸寶)說不:好“”都是
沒給寶寶買他喜歡的東西,忘記寶寶準備在托兒所要用的手絹,接寶寶遲到時,父母多半會說上述話,把責任攬向自己,低聲下氣地向寶寶“道歉”。父母可能以為這樣做會使親子間關係融洽,其實不然,這容易形成親子間既依賴又對立的關係。寶寶年齡小不懂道理,父母為討好寶寶,把自己降低到寶寶的水平,會使寶寶從心裏不尊重父母,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錯”,從而形成事事依賴父母、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親子關係。
4 不寶動寶了如。果”說就:讓“他我休累息了一,下走
寶寶剛會走路時,一喊累,大多數父母會立刻表示同情,心疼地抱起寶寶。這樣一來,寶寶自然會產生依賴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讓寶寶稍事休息,待體力恢複後,繼續自己走。這樣做才不致使寶寶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庇護。
5 而父該母說不:要“問不寶痛寶吧:!“”痛不痛?”
寶寶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後,有的家長往往會趕緊扶起寶寶,然後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痛?”如果看到寶寶無精打采,就會緊張地問:“是不是頭痛?”這種問法會使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暫且不討論寶寶跌倒是否會痛的問題。父母問寶寶:“很痛嗎?”無疑是誘導寶寶回答:“痛。”即使隻是有點痛,想忍耐的寶寶聽到父母這一問,也會眼淚汪汪地說痛。父母會說出誘使寶寶產生依賴心理的話,反映出父母的一種心態,即一方麵想嚴格管教寶寶,另一方麵又希望寶寶撒嬌或依賴父母。父母應該用“不痛吧”的問法取代“痛嗎”。寶寶自然會回答:“不痛!”如此則有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