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我不再莫名其妙臉紅了(1 / 2)

沒有良好的開端就很難取得滿意的結果,人們的性心理、性觀念、性素質的發展也是如此。孩提時代引導上的歧誤,有可能毀掉他一生的性心理、性素質、性行為的健康發展,甚至走上違反法律和社會道德準則的道路。青少年生理早熟正在大幅提前。在他們沒有“成人”之前,如何度過“性待業期”?

1.異性恐懼症

小江是一個學習中等、性格內向的中學生,一直比較安分的他突然連續曠課了,老師和父母不解。最後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小江述說了他的苦衷,他是害怕見到班裏的一名他很喜歡的女同學。既然喜歡,小江卻為何害怕?那是因為他患上了“異性恐懼症”。

在青春期,像小江這種情況是很多的,他們的心理活動仍屬正常範圍。可是他們實際上有“異性恐懼症”,並因此而心神不寧、焦慮、抑鬱等,有的甚至從此畏懼上學。

異性恐懼症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表現,按照心理疾病的劃分範圍,異性恐懼症屬於社交恐懼症的範圍。異性恐懼症指患者在潛意識裏有與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但同時對交往有嚴重的焦慮情緒,在異性麵前有異常的緊張和恐懼的症狀。

異性恐懼症主要表現為不敢與異性目光接觸和交談,即使與異性交談,也會異常緊張、麵紅耳赤、言語不清,甚至遠遠看見異性向自己走來,就會緊張、流汗。異性恐懼症狀可分為赤麵恐懼(麵紅耳赤)、視線恐懼(目光緊張、竭力回避目光接觸)和麵部表情恐懼(麵部肌肉緊張、表現不自然)。

異性恐懼症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需要同性和異性的友誼,他們害怕孤獨,渴望被別人接納。尤其是那些情竇初開的孩子,會自覺不自覺地注意自我,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特別注意異性怎樣看待自己的。與之相矛盾的是,青春期又是心理閉鎖期,這使他們既渴望與人交往,又害怕交往,不敢主動敞開心扉。兩種互相矛盾的心理交織在一起,就很可能導致異性恐懼症。

性格內向的孩子,在異性交往上會有困難,容易產生性心理的壓抑,並由此而引起自卑感,而自卑正是“異性恐懼症”產生的來源。所以,應該幫助他們創造一個溫暖寬鬆的環境,鼓勵他們輕鬆地與異性同學交往,這可以解除他們心理上的矛盾,從而克服自卑心理。

客觀地說,在青春期同性之間交往比較容易,因為這是從兒童期自然地延續和繼承,不必過多考慮自己的儀表和言談舉止。而與異性交往就不同了,在性意識的萌動期,少男少女敏感的神經,必然會計較異性對自己的態度、評價和反應方式。此時自卑的孩子就容易出現“異性恐懼症”。

其實,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要過這一關,能夠從容地與異性交往,則有利於他們得到同齡人的接納,隻有加入同齡人的行列,孩子才能擺脫對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依賴,從而走向成熟。

一顆健康的心才能幫孩子順利地發展,與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則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若是孩子患上“異性恐懼症”,父母和老師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惑,有必要時讓心理專家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與異性的交往。

對異性恐懼症的治療:一般的程序是通過逐步遞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對恐懼的耐受性,從而達到消除異性恐懼反應的效果。

首先要不斷地告訴孩子,這種恐懼是可以消除的。並正確認識人與人交往的程序,了解與人交往的方法。要改變對異性的態度,不要視異性為洪水猛獸。讓孩子知道,男性女性之間是存在友誼的,隻要孩子真誠地願意和對方交往,對方不會拒絕友善的你。建議孩子先從他的活動“圈子”裏尋找“目標”——找一兩個他認為比較隨和、好相處的異性,經常和他們交流,那麼孩子就會感受到與異性交往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兒。

其次,要查找出孩子產生社交恐懼的事物種類,並試圖挖掘心靈深處的根源。然後在一個假想的空間裏,不斷地模擬發生社交恐懼症的場景,不斷練習重複發生症狀的情節,並不斷地鼓勵孩子勇敢麵對這種場景,以便從假想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再次,指導孩子觀察那些開朗的和異性交往很順利的人是怎樣和異性交往的。他們聊天時都愛講什麼,有什麼話題?還有,擴展孩子的視野,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樣,才會和別人(不光是異性)有話可談。

最後,采用強迫療法,小步漸進。先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適應後減少周邊人數,在商場裏購物;接著再減少人數,參加一些大規模的聚會;然後參加小聚會,並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和孩子很懼怕的人交往,並時刻給孩子以獎勵。利用這種方法,經常不斷地練習,就會使病症有很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