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有話要說:“我不是壞孩子”(1 / 3)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身心能夠健康地發育成長,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難題困擾著很多父母。

1.青春期性意識的發展

父母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時,最大的誤區就是無視孩子身心特點,用學習的借口打壓孩子對娛樂、鍛煉、休閑等正常的欲望需求,從而影響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給孩子幸福的生活,前提是你要了解孩子在表達什麼,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主觀地評價判斷,一麵將性教育誤入歧途。

小新和小芹是某市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兩人在班裏的成績從未下過前三名,是老師和家長眼中公認的好學生。然而,他們卻陷入了一種莫須有“罪名”的苦惱之中。原來,他們兩家離得比較近,又是同班同學,成績還不相上下,並且都喜歡在課餘時間搞攝影,所以一直比較聊得來。但是,學校對於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一直有著很嚴格的管理,老師會定期召集班裏的同學投票選出疑似“早戀”的學生,自然,接觸比較多的小新和小芹也名列其中。於是,他們倆被分別談話後,雙方的父母也被叫到了學校。任憑兩人怎樣解釋,老師和父母還是出於防患於未然的態度對他們進行了批評教育。這兩個孩子覺得無法接受這個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感覺很委屈,再也不敢一起上下學,在班裏或外麵遇到了連話也不敢說,成績也下降了很多。後來,這兩個孩子先後轉學了。

其實,這是青少年男女進入性思慕期的正常表現。在青春期,由於男女兩性逐漸走向性成熟,加之交往也逐漸多起來,產生了較明顯、較清晰的意識。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在其《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扉頁上寫著:哪個少年不善鍾情?哪個少女不善懷春?人是有情感的,特別是青春萌動的生長,對愛的向往,對豐富人生的期待,都是令人欣喜的,人因此而走向成熟的歲月。

一般來說,隨著生理的發育,青春期性心理也開始進入高速成長的時期。主動對異性親近、渴望對異性更多了解、對某些異性向往和眷戀等現象,也大量呈現出來。很多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在心裏構造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的影像。與這一影像相似的異性就成為愛慕對象。

這些青春期性心理開始“躁動”的表現,都是正常的,無可厚非的。何況目前影視、書籍、報刊甚至網絡都為孩子施加了強大的社會影響,促使他們性心理早熟。

人們卻往往把這種躁動心理誤認為是“早戀”,一旦覺察,便不分青紅皂白采取斷然措施,橫加幹涉,阻止他們的正常交往。殊不知,“異性相吸”同其他的自然規律一樣,是難以人為地逆轉的。青少年的求異心理如不能得到滿足,就必然會導致心理發育障礙,從不正常的渠道去尋求滿足,以致出現各種異常的心理與行為。

經過研究調查,總結得出青春期內性意識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四個時期:

(1)性抵觸期。

在青春發育之初,有一段較短的時期,青少年男孩女孩總想遠遠地避開異性,而且女孩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主要與生理因素有關。由於第二性征的生理變化,使男孩女孩對自身所發生的劇變感到惘然與害羞,本能地產生對異性的疏遠和反感。此期約持續1年左右。

(2)仰慕長者期。

在青春發育中期,孩子們常對周圍環境中的某些在體育、文藝、學識以及外貌上特別出眾者(多是同性或異性的年長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鳴,仰慕愛戴、心向往之,而且盡量模仿這些長者的言談舉動,以致入迷。

(3)向往異性期。

青春發育後期,隨著性發育的漸趨成熟,孩子們常對與自己年齡相當的異性產生興趣,並希望在接觸過程中吸引異性對自己的注意。但由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情緒不穩,自我意識較強,因而在異性接觸過程中,容易引起衝突,常因瑣碎小事而爭吵甚至絕交,因此交往對象常有轉移。

(4)戀愛期。

青春發育完成,已達成年階段,孩子把友情集中寄予自己鍾情的一個異性身上,彼此常在一起,情投意合,在工作、學習中互相幫助,生活中互相照顧體貼,憧憬婚後的美滿生活,並開始為組織未來的家庭做準備工作,這時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注意減少。女孩常充滿浪漫的幻想,向往被愛,易於多愁善感;男孩則有強烈愛別人的欲望,從而得到獨立感的滿足,他們的心情往往較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