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人們為什麼疼弟弟多一些(3 / 3)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2000餘名男女少年兒童作過調查,結果發現,過於男性化的男孩和過於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較為片麵,智商、情商均較低。具體表現為: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偏科現象嚴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遇到問題時要麼少了主見要麼固執己見,同時也難以自如地應付環境。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致等氣質的男孩,以及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卻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麵,文、理等科的成績均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喜愛。至於到成人後,兼有“兩性之長”的男女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往往更能占據優勢地位。

傳統的“單性化教育”的缺點正是其絕對化。誠然,大人們要求男孩勇敢、堅強,要求女孩溫柔、細心並沒有錯。但如果不讓男孩學會關心體貼人或擁有細膩的情感世界,不讓女孩擁有競爭心或積極參加社交活動,那就又失之偏頗了。事實上,過於粗獷、勇猛而缺少平和、細膩氣質的男性,以及過於柔弱、自閉而缺少勇氣、自立氣質的女性,在社會適應、情緒調控、壓力化解以及處理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人際關係上,都往往劣於那些“雙性化”男女。

應該說,“單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女孩,東西方社會都不例外。其實,許多女孩在其成長過程中,正是在受到成人社會設置的片麵、絕對的“單性化教育”的影響,才養成了自卑自賤、謹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當然”的屬於女性的性格缺陷。而這些性格缺陷導致的後果包括:缺乏獨立性和上進心,放棄對事業的追求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最後難以成材。此外,受“單性化教育”影響的男孩也可能變得剛愎自用、難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幹脆成了工作狂,不僅在事業上難有競爭優勢,而且在社交圈內也往往不受歡迎。

可見,雙性化教育相對而言確實比較有優勢。至於如何開展“雙性化教育”,美國專家提出了如下建議:

(1)不宜將性別特征區分過清。

不少性格或行為特征(如熱情活潑、獨立自主、堅忍不拔、富有責任心、善解人意、無私善良等),應是男女兩性都須具備的,不宜被視為某種性別專有,父母在培養孩子時不宜區分過清,而應兼收並蓄——這正是“雙性化教育”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2)順其自然。

父母們習慣勉強孩子們實現他們的能力其實並不能做到的事情。在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時,必須順其自然,切忌威逼強迫,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3)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

互相學習是一個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麵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學習女孩的細心、善於表達和善解人意,女孩則多多學習男孩的剛毅、堅定和開朗。

(4)增加男女孩子接觸的機會。

孩子向異性學習應通過自然而然的接觸,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不斷提升孩子各方麵的能力。所以應為他們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機會。

(5)避免走向極端。

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學過了頭,就會顯得“娘娘腔”;女孩學過了頭,就會成為“假小子”——這自然就不是“雙性化教育”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