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人們為什麼疼弟弟多一些(2 / 3)

在美國,父母對這方麵的性教育是很重視的,比如年輕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不放心地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了。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雖然正處於牙牙學語階段,但早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裝三角褲,盡管三角褲裏還裹著紙尿布。父母認為應該從小讓他知道自己是男孩。

教男孩要有男人氣,教女孩更細心,這在美國父母心中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育兒觀。假如母親送兒子上幼兒園,孩子纏著媽媽不肯放,媽媽隻要對兒子說:“不能哭了,你是男子漢,男子漢是不能哭的。”男孩就會強忍著哭,鬆開手。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正確的性別教育,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有正確的意識。

性角色的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負有培養孩子“性角色”的責任。孩子通過對男女身體器官的不同,逐步理解性別的差異,最終做到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在此過程中,容不得半點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讓他進入男孩的天地,喜男性之所喜,為男性之所為。在女孩方麵,要讓孩子知道男女隻是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而已,而且也明白男孩有女孩沒有的東西,女孩也有男孩沒有的東西,即男女有別,讓孩子樹立起男女平等的觀念,認同自己的性別,不致因為沒有“小雞雞”而自卑。

2.警惕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通常都始於4歲左右,不過,也有2歲時就發現性別認同障礙的案例。怎樣診斷孩子的異常行為是否屬性別認同障礙,其臨床上的基本症狀是:

(1)對其自身的生物學性別有著長期的、嚴重的不適應。

(2)認為自己是異性或期望自己是異性。這些感覺和行為是長期的而且是有問題的,並表現出異性角色的行為,如像一個“頑皮的假小子”或“女人氣的假小囡”。

女孩相對男孩而言比較容易有性別認同障礙,往往會因自己是女孩,而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由此,希望自己是一個男孩。有些女孩,甚至認為自己已經就是男孩了。

她們常常模仿同齡男孩,討厭傳統的女孩玩具、遊戲,喜歡玩男孩的玩具,做男孩的遊戲。隨著其性別認同障礙日益嚴重,她們對其女性生理特征也會產生強烈的厭惡情緒,或拒絕接受其性生理特征,並常常幻想自己會像男孩一樣發育,或不會經曆正常的女性身體發育變化。

孩子在童年出現性別認同障礙,並不意味在成人時也會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大部分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兒童到青春期發育時,都會恢複正常的性別角色,因此,發現孩子出現性別行為異常,父母不必過於焦慮。

不過,也有少數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仍處於“性別焦慮”或角色困惑中。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應當引起重視,隨時注意孩子的行為,及時找心理谘詢師了解,以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減輕或消除因行為異常受到的其他心理壓力。

3.雙性化教育要適度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留意自己對性別角色的認識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我們應該相信,平等的性別角色,有利於孩子發展更寬廣的自我實現空間。也就是說,不論孩子的性別如何,每個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施展才華。

現在很多父母都會有意地兼用兩種方式去教育孩子,父母都希望,女孩也要像男孩一樣勇敢,男孩也要有女孩的細心。在今日美國,“雙性化教育”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兒期便業已開始了。

所謂的“雙性化教育”,是摒棄了傳統的、絕對的“單性化教育”後應運而生的一種家庭教育新理念。“雙性化教育”設計者認為,在教育孩子上,過於嚴格、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隻培養其粗獷、剛強等男性氣質,女孩隻培養其溫柔、細致等女性氣質),隻會限製孩子智力、個性全麵、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