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人們為什麼疼弟弟多一些(1 / 3)

性別差異除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強大的社會壓力從孩子一出生便不斷地影響他們,要求他們去扮演符合社會文化認同的性別角色。幼兒時期,受父母及家庭影響最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同學、老師、學校以至整個社會,都在慢慢地使孩子扮演適合他的性別的行為模式。

明明的媽媽認為文靜、俊俏、略帶幾分羞怯的女孩更招人喜歡,用各種手段裝飾孩子,才能顯示出母親的才能和審美情趣。於是,她的兒子明明,從小就與脂粉、裙子、辮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明明一直很聽話,還經常得到“漂亮”、“文靜”的讚美之詞,母親也欣然得意。沒想到,明明長大後卻遲遲不進入戀愛狀態,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紹下,他雖與許多女孩接觸,卻均以失敗告終。他僅鍾情於同單位裏的一個男性,對方打他罵他,他還給人家買煙買酒。這下,做媽媽的急了,可明明卻陷在同性戀的傾向裏難以自拔。

同性戀的形成固然原因複雜,但父母在孩子性別認同方麵營造的認識障礙,不能不說是個原因。大人導演的是“假”戲,孩子卻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從外表到內心世界都融進異性角色。

1.孩子的性別認同過程

很多父母不知道,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有了性別的烙印,從姓名、服飾、玩具,到以後的行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孩子正是從爸爸媽媽對待他們的態度和行為要求中逐漸地理解性別。孩子性別認同發展的3個階梯:

第1階梯:3歲前對性別的理解隻是外部特征層麵。

雖然孩子能夠很響亮地說出自己的性別,但他們對性別的理解隻是外部特征層麵的。開始時,孩子會好奇地問媽媽,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是和媽媽一樣還是和爸爸一樣呢?逐漸地,他們學會從發型、衣著上來辨別男性或女性,不過,這時他們還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時他們也不能理解性別是恒定不變的。

這個時期如果處理或引導不當,容易使孩子產生“性識別障礙”。自身發育明明是個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卻強烈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異性,並模仿和表現為異性的氣質、動作、習慣及服飾,此時若是沒有正確地去糾正,甚至會發展成性心理障礙。

第2階梯:4歲對性別的意識開始豐富。

到了4歲,孩子的性別意識開始豐富許多。他們對性別的差異也比3歲時更好奇。比如,當孩子發現男女上廁所的方式不同時,通常會好奇地問“為什麼男生要站著尿尿,而女生要坐著尿尿?”同樣,他們對自己的生殖器也產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別人的有什麼不一樣,並在此基礎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異。有時,聽到有人提起“小雞雞”等字眼,會覺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實在太好奇,玩起脫褲子之類的遊戲。

這時,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在加強。他們會堅定地認為,男孩子有男孩子的遊戲,比如打仗遊戲;女孩子有女孩子的遊戲夥伴,比如洋娃娃。

第3階梯:5歲以後真正開始了解兩性的差異。

孩子真正開始了解兩性的差異,他們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還包括生殖器官和某些生活習慣的不同。孩子們開始固執地認為,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樣,比如最常聽到的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長發”等。但如果你一直追問,他們會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你:“男生有小雞雞,女生沒有。”

由於對性別的理解,這時的孩子對性別也開始敏感起來,開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們也真正理解性別不會隨時間、外部特征、願望的變化而變化。在性別角色理解方麵,學齡前的寶貝會將許多玩具、衣著用品、工具、遊戲、職業甚至是顏色與一種性別聯係起來,而與另一種性別嚴格隔離,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別角色印象,這種現象直到兒童中期才會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