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許多家長挖空心思地滿足子女的各種要求時,富甲天下的美國人卻千方百計地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為了不忘過去最困難的日子,美國一家學校給孩子們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則麵對當年大人吃過的糠菜號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動搖,第4天,孩子終於咽下了這頓憶苦飯。在美國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人們常常可以看見美國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無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著無水源的可怕的自然界,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
一位孩子從荒島歸來後,感慨地對老師說:“我以前以為供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設施都是本來就有的,荒島的曆險才使我明白,人生來兩手空空,一切都是勞動創造的。過去老師講勞動光榮,我們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教育專家指出,生存意誌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美國雖然實現了“富裕社會夢想”,但社會節奏加快和升學競爭的壓力,使孩子們與大自然的接觸少了。同時,日趨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削弱了孩子們應具備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意誌力。
為此,美國的教育家提出了“開展和促進與人接觸、感受自然的運動,恢複和充實孩子們的感性體驗”的建議。從1996年起在學校和社區開展了廣泛的“感觸性”教育運動。美國各地根據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分別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一一交流村。
學校和社區組織孩子們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勞動、鍛煉,請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講過去的生活;或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談,為老人們服務;或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開展活動;或請農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長傳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木同年齡的孩子混編組開展活動。
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感觸性”教育活動,對大自然、周圍的環境、生活有.了切實的感性體驗,從中體會到做人的樂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激起了學習欲望,並且在集體活動中逐步培養起關心別人、攜手並肩、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優良品德。
美國的幼兒園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幼兒都要赤身裸體於風雪之中滾爬跌打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但在一旁的家長們個個硬著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樣不僅換來孩子真正的健康,而且還能鍛煉孩子麵對艱苦與挫折的意誌。
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家長應該對孩子說:“這是你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3.讓孩子在逆境中經受挫折的洗禮
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在逆境中奮鬥過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
孩子隻有把挫折看成一筆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這樣才能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因此,父母應時常告誡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因此你必須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要教育孩子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
有的孩子通過拒絕參加學習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自卑心就越膨脹。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虛偽”、“愚蠢無知”等。其實不必為自己找借口,犯錯誤甚至遭到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們的孩子要想適應未來,要想在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得更好,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能夠經受住外界環境巨大變化的考驗,在壓力麵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父母必須讓孩子清楚: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事。
成長往往是與艱難困苦、挫折逆境相伴的。
即便沒有逆境,父母也應為孩子創造逆境,因為你的孩子無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
學會在逆境中生存,還要求孩子有頑強的精神與樂觀的態度。
可以說,在任何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或多或少會有一段暗淡的歲月。麵對嚴酷的現實,隻有不屈不撓,才能迎來光明的時刻。
考驗一個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看他能否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保持一種積極主動和樂觀的精神。有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是這樣說的:“你怎樣看待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就如何回報你。”如果在挫折麵前,孩子總是怨天尤人,長歎短息,或者什麼事都不能自主解決,等著他人的幫助,那麼他的明天永遠是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