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鼓勵孩子勇於麵對挫折(1)(1 / 3)

經曆了許多人生挫折的父母,往往不希望孩子再經受任何挫折。豈不知,孩子越是嬌嫩,就越容易成為失敗的常客。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成熟,在磨難中愈加堅強,才是最負責任、最具遠見的父母。

1 挫折和磨難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挫折,感受痛苦。挫折和痛苦是構成最終成功和喜悅的最基本元素。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

戰勝生活中挫折和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是在童年時就開始樹立和發展的。父母應當培養孩子勇敢地麵對現實,讓他們品嚐到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滿足感。

讓我們來看一個兒童心理醫生的經曆吧!每一天他總會在他的臨床門診中,看見幾位憂心忡忡的父母,為了孩子在學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煩惱不已。

他們擔心老師的“大小眼”會讓孩子的信心全失;他們害怕老師對孩子的指責會使孩子退退縮縮;他們恐懼老師的“另眼相看”會令孩子霸氣十足,仿佛老師成了左右孩子的唯一魔棒。

果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小孩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溫室”中,總會有風有浪,你不可能永遠扮演孩子的避風港,提供他一切免於傷害的保護。那麼作為父母又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你可以是一位提供挑戰的人,也可以是幫助孩子麵對挑戰時的智囊團,或者做孩子接受挑戰時的休息站。

不必擔憂孩子會因為一次挫敗,就永世不得翻身。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我幫助係統”,這樣的係統會在處理挫折的過程中,接納各式各樣處理不同危機的“方法”。

這才正是挫折賦予孩子的未來本錢,它可以讓孩子逐漸從容地應付複雜的狂風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敗了,也懂得爬起來再戰,甚至明白什麼時候應該再接再厲,什麼時候可以另起爐灶。

這樣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應該擁有的。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挫折就是這種困難或者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的,因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卻是極不相同的。

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礪意誌。順境當然可出人才,然而逆境也可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的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

這是因為:

其一,他們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

其二,他們把挫折看成是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財富”基礎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其三,“天生我才勝挫折”,不管是生物意義上而言的“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還是“奮鬥為成功之父”、“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類身上都體現出意誌的努力。

孩子要想成功,必須要學會接受失敗,感受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

2 挫折教育鍛煉孩子的意誌力

人生的成功離不開堅強的意誌力的支撐,堅強的意誌力是人們達到目的,獲取勝利的重要條件。凡是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無不具有堅強的意誌力。堅強的意誌力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猶如空氣、陽光和水。培養、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是對孩子將來成才的最佳投資和可靠的保障之一。

堅強的意誌是人們達到目的、獲取勝利的重要條件。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對千餘名兒童進行了追蹤研究,30年後總結時發現,成就與智力不完全相關,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成就高。在800名男性受試者中,他把其中成就最大的人(占20%)與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占20%)做了比較,發現他們之中最明顯的差別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意誌品質的不同。成就大的人,都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即意誌力;而成就小的人,則缺乏這些品質。

能吃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嚐試生存的艱辛,有利於孩子增強意誌、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工程師李新斯帶著5歲的兒子到10公裏外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了。進城的公共汽車不知何故停開了。按理說,李新斯完全可以住下來,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李新斯卻堅持帶著兒子步行回城。兒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了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李新斯回答說:“為了使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