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挺胸而上,指導孩子學會直麵挫折
父母要教孩子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動會得到某種預期結果,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直麵困難的堅定決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所構築的。
托馬斯·愛迪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對於如今這一代人來說,微波爐3分鍾就可以做頓飯,看電視有99個頻道可供選擇,整天夢想中彩券發大財,而對這句名言就很陌生了。
即使是在傳統小農場長大的孩子,也很少有機會體會辛勤工作與成功之間必然的因果關係。孩子們很容易認為那些令人矚目的名人是靠長相和天分成功的,即使他們曾有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也隻不過是成功的很小一部分原因。
不幸的是,如今的許多孩子並沒有學會忍受失敗和挫折帶來的負麵情感。即使我們相信自我激勵的教育理論,他們也不願意被看成是因為先天能力不足而導致失敗。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孩子到了13歲以後,被看成“愚笨”比麵對失敗更讓他們痛苦。
我們以孩子們為避免答不出老師提問引起的尷尬而最常用的方法為例:13歲的比利又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前天下午,他一直在玩“轉身跳射擊”,晚上又把《終結者》看了第三遍。他跟父母說,家庭作業已經做完。現在麵對七年級曆史老師斯蒂文斯夫人,報應的時間到了。
“誰來說說大蕭條的原因?”老師提問後隻有3個總是很積極的學生舉起了手,而其他25名學生沉默不動。
為了避免讓老師叫到,比利本能地就把鉛筆丟到了地上,然後彎腰去撿,試圖使老師注意不到他。盡管他故意磨磨蹭蹭,在撿到鉛筆後,局勢仍未好轉,斯蒂文斯夫人還沒有找到人回答問題。比利又很快有了第二招,使勁揉眼睛,仿佛眼睛裏進了什麼東西。但是老師仍然盯著他所在的方向。最後眼睛疼了,不能再揉了,比利便“緊盯著書本”,仿佛他突然從模糊和忙亂中發現了生活的意義似的。
坐在比利後邊的艾倫反應較比利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她雙手托腮,一臉疑惑的神情,好象在告訴老師:“我真想回答你的問題,但我還在考慮生活的意義。”她自以為老師會理解她的疑惑,並且知道,一旦喊她回答問題便會打斷她的沉思。另一個同學托米的鎮靜是出了名的。他對問題的答案一無所知,甚至基本沒有聽懂老師的提問,但他決定利用“逆反”心理。他把手舉得高高的,不停地揮舞,因為他想老師不會叫太積極的學生回答問題的。
斯蒂文斯夫人最終還是叫了比利。他慢慢站起來,反問了一句:“你問的是大蕭條的原因嗎?”
“是的,比利。”斯蒂文斯夫人耐心地回答。
“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嗎?”比利又反問一句,似乎在表明,他至少知道這一點。
“是的,30年代的大蕭條的原因。”斯蒂文斯夫人很清楚這個“老鼠和貓”
的遊戲,這是學生們不知道答案時慣用的伎倆。她把聲音提高了一點,不容爭辯地問道:“比利,你究竟知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比利垂著腦袋,什麼也不說,最終還是求助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沉默或許會被視為傻瓜,但也比開口證明自己就是傻瓜要強得多。
大多數孩子都用過上麵提到的伎倆,來遮人耳目,讓老師看不出來自己不懂或沒作準備。有的學生直接從百科全書上抄答案,有的在大考當天假裝肚子疼或發燒,更嚴重的甚至幹脆放棄,因為他們有一個錯誤的邏輯:放棄就不會失敗。所有這些辦法,無非就是不成功者自己戰敗自己。
家長要教會孩子不要因為擔心失敗,而去采取拖延戰術,更不能迷戀於拖延戰術。
如果孩子在遭受挫折後變得沒有動力,沮喪失望,那麼家長就要增強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感。
我們對名人的崇拜向孩子們發出了兩條與培養成功技能相悖的信息:孩子們不僅貶低努力的價值,也看不到失敗以及由此應該吸取的教訓的重要性。
5.主動為孩子創設適度的挫折情境
讓孩子能正確對待挫折,首先應該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挫折情境,增強耐挫力。這是幫助孩子博取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挫折教育”的基礎和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