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堅持要買某件物品時你說:“父母親又不是開銀行的,哪有那麼多錢!”換個說法:“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我們家目前經濟狀況還不容許,日後再想想辦法,好嗎?”
孩子私自外出時你可以說:“你沒告訴我你去哪裏,又沒有按時回來,我很擔心,弄得我飯都沒有吃好。以後你去哪裏,什麼時間回家告訴我們好嗎?免得我們惦記你。”不能說:“別把家裏當旅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沒有一點規矩。”
孩子反駁你的時候,你可以說:“你的意見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可以再討論。”而不是說:“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頂嘴了,目無尊長,到底誰是老子?”
孩子不願做家務時父母一著急就脫口而出:“你怎麼這樣懶,專要人侍候,太不像話了!”換個說法:“我最近工作很忙,身體有些吃不消,我知道你很心疼我,我想你願意幫助媽媽做些事情,對嗎?”
孩子不想做功課時說:“你不想做功課?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不會做?要不要我幫助你?”不應說:“快去做作業,整天想著玩,將來能有什麼出息?”
三句好話心頭暖,三句惡語透心寒。同是一件事,父母的言語不同,得到的溝通效果就大不一樣。語言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最普遍也最有影響力的溝通手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習慣用語、語氣和態度,均能影響到與孩子的溝通。
從某種意義上講,溝通失敗,家庭教育也就失敗了。當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那麼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做法也不會被孩子理解和接受。這樣,無論父母出於多麼良好的動機,製定了多麼遠大的目標,最後也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急於望子成龍的父母們要注意,切忌用命令、諷刺、挖苦之類的語言去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權威不是什麼人賦予的,也不是在育兒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確地行使並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職責的過程中,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父母的權威不能靠你對孩子進行家長作風式的“教育”或灌輸就能獲得,而要靠你做出模範性的行動來獲得。
如果作為一家之長的父親不能或者不願意履行自己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那麼,孩子就不會把父親當作家長來看待,無論自己的父親說什麼,他都不會聽從。
如果父母的權威因為諸如此類的不負責任而喪失的話,當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引發很多問題。近年來,子女毆打父母的現象日漸增多,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相關研究表明,這種情況發生在父母沒有權威的家庭中的比例相當高。
在某地的親子溝通培訓課上,培訓老師讓各個小組演出小品,內容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故事。學員們演得惟妙惟肖,那種家長作風、嗬斥孩子的語調和言詞令大家捧腹大笑。可是扮演孩子的父母卻控製不住情緒哭了起來,因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體會過孩子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應該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引導他們,而不是無情地摧殘打擊他們。
學員通過培訓表示:回去以後會更理解孩子,不再數落孩子,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會耐心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棵向上的小苗,孩子都希望自己進步,希望自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揚。如果因為做得不夠好,老得不到肯定,有些孩子會因此失去信心。
12.父毋不妨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共同的生活中,通過與父母的日常交流,孩子會無形中接受父母的一些觀念和行為模式。因此,父母應向孩子敞開心扉,談談自己的夢想、成功和失敗,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在交流中傳導給孩子。
與孩子溝通,目的是要增進彼此的了解。有些父母隻顧向孩子說道理,唯恐孩子不明白似的,解釋再解釋,或者不時教孩子“你這樣這樣做便行,那樣那樣做便好”。這些父母以為,將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向孩子說清楚,讓孩子完全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