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4)(2 / 2)

其實,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因為那隻是單向性的,目的隻想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這些父母是否想過:你們要求孩子聽話和了解父母的意思,但你們有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說的話?有沒有了解過孩子的想法?

溝通,要求父母主動地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孩子剖白,同時也應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互相傾聽,互相了解。這樣,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所思所想,而後“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在向孩子敞開心扉時,不妨從以下兩方麵做起:

(1)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麵。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而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看電視。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功課,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東張西望。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後不會再向寶寶嘮嘮叨叨的了。”然後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話後,反而感動起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

“媽媽不要再哭了,我知錯了,我以後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

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誨孩子,比惡言惡語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讓孩子知道父母過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麼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於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將上一代的閱曆與經驗,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去。

假如你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沒有機會受教育,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教師的話,你應該這樣告訴孩子有關你的奮鬥史:“爸爸(媽媽)小學畢業後沒有機會再繼續讀中學,隻有一邊工作,一邊在夜校上課,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書本。爸爸給家裏人儲備一筆生活費,辭去工作,專心應對考試,最後才讀上了大學。爸爸領悟過沒有機會讀書的苦處,於是決定大學畢業後,要做一位好老師。”

孩子會很專注地聽你的細訴,並會受你堅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

當然,你也可以告訴孩子,你小時候曾經夢想做一個出色的足球運動員,可惜因一次意外,弄傷了足踝,令你好夢難圓,因此變得自暴自棄,且消極悲觀,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幸好得到體育老師的幫助,重新培養起對其他類型運動的興趣,從而體會到人生不如意的事,會經常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隻要積極麵對,便可:處之泰然。

孩子會從你一點一滴的經曆中,領悟到許多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的過失或夢想無法達到而小看你,更可能因此將你未競之誌完成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