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1)(2 / 3)

章啟軒的這段話對父母震動很大。

許多家庭教育都存在著這種問題,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生硬的,動不動就以家長的身份來壓製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傷孩子的自尊。而正確的家教方式則應該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與孩子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自從聽兒子的這番話後,章啟軒的父母就決定改變自己的做法了。

章啟軒的母親回憶說:“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那幾天我兒子很興奮,因為學校裏正在籌備藝術節。兒子是個外向的孩子,每次吃晚飯時都要和我們說好多班裏的新鮮事。他說藝術節有一個花展,他們班負責拿花,是那種盆花,他向老師報名要拿一盆菊花。雖然他說了兩次,並一再叮囑,可我還是忘了去市場買。那天我母親病了,我一下班急著去看我母親。我兒子哭了,很傷心。我一再安慰他,並給老師寫了信,解釋原因,可他還是很傷心。那兩天,他在吃晚飯時話都很少。第三天晚上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下次再有這樣的事,您一定要寫下來,那樣您就不會忘了,就像我記作業那樣。’他隻有9歲,我忽然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

“從那件‘菊花事件’之後,我忽然意識到:我和兒子需要進一步的交流。

因為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過度的放權會讓孩子誤以為我們對他漠不關心,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而且更重要的是會僵化我們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學校裏少了一盆花照樣美麗,但孩子少獻了這一盆花就少了一次得到愛的機會。也許我當時的那頓晚飯隻懂得了‘傾聽’,隻是未掌握傾聽的藝術,選擇出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親子間的交流應從傾聽開始,傾聽才是愛的表現。”

上麵的一些事情,使章啟軒的父母認識到:

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就看做家長的怎麼處理。父母跟子女成為朋友,家庭成員有快樂,大家都可以分享;有困難和痛苦時,大家共同承擔。這樣的環境,才最有利於親子間的溝通。孩子麵臨競爭,壓力是自然存在的,甚至我們有時候還要自動加壓,但是壓力要轉化才能成為動力,如果我們家長也和社會一樣,一味地給孩子加壓,那孩子就要被壓垮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具體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因之千差萬別,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特別是和孩子做朋友,互相平等地溝通理解,聽聽孩子的想法很重要。尤其在一個家庭裏,父母與兒女之間愛的天性是第一位的,千萬不要讓其他的東西淩駕於愛之上。

基於上述認識,章啟軒的父母經常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因而他們建立起了親密的朋友關係。母親曾這樣對章啟軒說:“媽媽尊重你的自尊心,接受你獨立自主的願望,接受你走向成熟的努力,允許你有參與家庭管理的權力:當你遇到困難、失敗時,媽媽願意像一個朋友一樣給予你安慰和鼓勵。

“我們可以嚐試一下互換角色的感受:假如你是父母,我是子女,作為父母,需要孩子的尊敬,一種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尊敬。作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懷,一種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關懷。假如我們彼此都能理解,就不會因年齡不同而疏遠;假如我們彼此都能信任,就不會因閱曆不同而阻隔。說到底,這一切都來源於我們之間應該像朋友一樣的信任和理解。”

後來章啟軒在日記中寫道:

“記得在我剛上初中的時候,父母就對我說,現在你長大了,今後我們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了。於是,我們經常在晚餐桌上討淪一天的學習和工作,我們可以交換對一切問題的看法。因為他們懂得,簡單的說教和命令可能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被操縱的感覺。其實更多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並不在於觀點本身的分歧,而隻是在於對對方表達方式的不認同。”

章啟軒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顯然父母的溝通教育功不可沒。沒有這樣理解孩子,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哪會有這樣優秀的孩子呢?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像章啟軒的父母那樣,學會與孩子交朋友,學會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最終讓孩子跨入名牌大學之門。

3.良好溝通有助於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