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尊重孩子是與孩子心靈溝通的前提。家教中大量不成功的案例,恰恰表現在這方麵的缺失。塑造英才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恰恰是父母與孩子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心靈溝通。
1 成功的家教源自融洽的親子溝通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教育學家,還是心理學家都非常強調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融洽、和諧的親情關係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對於孩子的學習,還是對於孩子的心理和人格,都是極為有益的。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父母是否能夠順利傳達自己的信息和意願。現在大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都有愛不夠的感覺,更有輸不起的想法。有些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當做小皇帝、小公主,當做命根子,對孩子百依百順;也有的父母換之過急,為讓孩子達到自己設立的目標,嚴格得像對待仇人似的,從來沒有好態度。父母對於孩子要麼過於嚴格,要麼放任自流,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要麼過於緊張,要麼過於寬鬆。這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與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關係,對於子女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人際關係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展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親情融融,那就什麼想法都好和孩子交流了,就不愁孩子不“聽”你的話了。
父母要與孩子形成融洽的親情關係,就要與孩子經常進行溝通。父母要與孩子進行真正的思想交流,平日除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需要外,還要多與孩子聊天,把他看做成人、朋友一般,有時也要把自己的感受、夢想向孩子傾吐,心靈相交,孩子自然也會將你視為朋友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向父母訴說時,父母必須積極傾聽,讓孩子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在適當的時候父母要站在孩子的一邊說話,安慰他、認同他。當孩子將自己的感受抒發後,又明白你對他的了解和支持,他的心情便自然會平伏下來,而煩惱也會隨之消失,進而會以理智的態度處理自己的問題。
湖南有一個女孩,隻有12歲,她的成績在班裏總是名列前茅。但這個僅僅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卻在一個黎明從高樓跳下。人們在晨光中發現了她尚溫暖的屍體。
她曾多次說過想自殺,但家長和學校都沒有在意過這個危險信號。也許是她自述死亡的次數太多了。臨自殺的前半夜裏,她從自己的房間裏跑出來,敲父母居室的門,說頭疼、肚疼,然後睡到了母親的床上。這是許久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了。母親以為她學習累了,勸她休息一天。這時候她流露出死的念頭。她說:“我不是為我自己死,我是為全班50名同學,我的死可以促使全班同學期終考試成績好。”
母親聽過很多次類似這樣的話,也沒太當回事,早早去上班了。不過在臨走的時候,還是叮囑了女孩的父親有時間去學校談談女兒的情況。
但是女兒沒有再給他們時間!
專家稱,教育的內涵中,應當包括心理教育。心理障礙往往比生理殘疾更可怕。
母親在痛悔,說她沒有留住孩子的生命。
母親的懺悔不無道理,因為如果平常這對夫婦就很注意與女兒交流思想,溝通情況;如果當這個女孩第一次流露自殺的念頭時,家長便予以重視,與之認真地談心;如果臨自殺的前半夜裏,她許久以來不曾有過地突然睡到母親的床上時,母親敏感一些,正視這一不大正常的現象,別隻簡單地以為女兒是累了,而代之以親切的關懷和詢問;如果當天夜裏,母親關切地去女兒房問看一看;如果……如果真可以再“如果”的話,這樁悲劇完全是可以避免發生的。
2 愉快的親子溝通能促進孩子進步
父母隻有在溝通的基礎上才能了解孩子,才能知道如何鼓勵他們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並教導他們明白哪些是不正確的和不應該做的,也才能為他們所接受。
父母以平等的態度,以禮相待,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才能有益於和孩子實現溝通,才能使孩子在學習、心理等各方麵取得進步。
1998年,章啟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他的父母總結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寫了一本名為《清華男孩章啟軒》的書。書中章啟軒的父母談了許多教養兒子的方法和體會,其中講到,平等的溝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下麵讓我們來看看章啟軒的父母是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激勵孩子的。
章啟軒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是不太希望爸爸媽媽對自己幹涉得太多的,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渴望的是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家長製的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