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隻有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所思所想,知道孩子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心理上出現了哪些問題,然後才能夠“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使孩子快樂成長。
隨著社會的進步,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越來越多,因而現在的孩子心理都成熟得較早。由於社會也越來越複雜,因此,他們年齡雖不大,但令其憤恨、迷惑不解、擔憂的事卻不少。例如與同學發生矛盾、遭老師誤解、喜歡上某個異性、考試沒考好、某個場合丟醜了等等,都可能讓孩子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所以,父母平時要多留心體察,發現孩子情緒不佳時,要及時進行撫慰,並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關專家指出:即使是小一些的孩子,也往往不是整日無憂無慮。特別是5~7歲的兒童正處於轉變期,由幼兒依戀父母的階段過渡至自理自治的兒童時期;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學校環境、新的老師,以及建立新的社交圈子,精神負擔不可謂不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學習上有無困難,更應成為父母關注的要點。
據資料介紹,江蘇有一個8歲的男孩,藏在運煤火車裏,幾經周折,盲目地跑到了離家幾千裏外的一座礦山上,幸遇幾位工人搭救,才免除凍餓一死。
問其原因,僅僅因為功課不好,老師苛責,同學譏諷;至於為什麼不和父母說,回答是:“爹媽忙著做買賣,沒有工夫搭理我。”
孩子遇到困擾時,需要父母的同情與鼓勵;孩子被人欺負時,需要父母的支持、安慰;孩子犯錯時,需要父母的諒解、指導與安慰;孩子成功時,更需要父母的讚賞與鼓勵。
家庭是孩子實習處世的最佳場所。在親密的家庭關係中,若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坦誠地提出來討論,這樣便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家庭可以讓孩子盡情發泄情緒。當孩子毫無顧忌地向關心他的家人訴說感受時,快樂的情緒會更添喜悅,而憂煩則會隨之而減輕。
隻有讓孩子將憤怒、怨恨的感受宣泄出來,才能將親情與愛心的感受注人孩子的心。因此,無論是肯定或否定的情緒,都應該讓孩子宣泄出來。
如果硬要孩子抑製憤怒、害羞、懼怕等感情,結果,孩子會連愛情、親情的情感也一起壓抑下來。
父母不但要讓孩子抒發他的感受,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
孩子情緒不穩時,了解和同情他的家人,可以讓他發一下脾氣,使他的情緒趨於平穩。在一個愛他和信賴他的家庭內生活,任何挫折都可以忍受下來,設法克服,這也是家庭的主要功能所在。
當孩子在外麵遇到困難或內心受到傷害時,應該讓他想到家是他唯一的“避風港”,可以治好他的創傷;也能夠永遠得到家人無條件的支持。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與孩子坦誠交心,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
最有效的引導方法,就是大人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與他交談,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掌握孩子的心。
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能接受的不良行為時,如偷竊、抽煙等,父母首先要冷靜地處理,不要氣昏了頭,然後以體貼、諒解的語氣鼓勵孩子說出原因或心中感覺,巧妙地使用沉默與傾聽,領略孩子談話的要點或弦外之音。由於父母的誠懇及友善的態度,孩子會毫無保留地宣泄內心的情感。通過聆聽、對話的方式,父母逐漸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問題的核心,共同摸索一個解決辦法,孩子便知道父母尊重他,願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幫助他。
有些父母在孩子麵前,常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理性、平和、不發脾氣,以免影響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這種壓抑自己的情緒,強作從容,不但抹殺了父母的天性,亦令小孩心裏不好受,因為他知道犯了錯誤便遲早會受懲罰。所以,家長沒有必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坦誠地表達內心感受,使孩子也明白父母的困擾,才可以使他自我約束。
4.態度溫和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
要達到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溫和的態度是很關鍵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總是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以一副威嚴的麵孔麵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對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但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會阻斷親子間的溝通。因此,要達到真正良好的親子溝通,溫和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