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引導孩子樂學善問的學習興趣
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時,可從引導孩子的“樂學善問”人手。它是提高孩子學習效率和開啟孩子思維能力的最好方法。
若想讓孩子發揮出最佳的學習效果,父母一定要設法使孩子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尤其在孩子學:習時和學習前,更要維持好孩子的良好情緒。如果必須對孩子批評,最好選擇一個避開孩子學習的時候,並盡量做到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心悅誠服。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專門研究了情緒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她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對比不同情緒的學生在同一功課上的表現。結果表明:情緒高漲、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的學生,比之情緒低落、憂鬱、憤懣的學生成績要高出20%左右。
這位教授解釋說,學生在情緒快樂輕鬆的情況下,大腦處於積極的接納和運轉狀態,可以吸收較多的信息,而且腦筋轉得快,聯想豐富;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學生心扉緊閉,反應呆板僵化,無法自由主動地思考。
哈佛大學另一位心理!學教授霍爾德·加德納近年來經反複檢測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多種互不相關的智力領域,不能隻用一種尺度來衡量聰明與否。每個人的智慧發展並不平衡,往往是某個側麵較為突出。
這一發現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每人各有智力潛能,孩子們的智力發展各有千秋。家長們有責任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孩子的智慧領域,激發孩子多方麵的興趣。
我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劉翔平博士也指出: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孩子擅長語言的學習,有些孩子長於空間圖形的學習,而有的孩子則對運動的學習“情有獨鍾”。由於各項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某一學習能力有時會落後於孩子實際年齡的發展。
比方說.一個智商100分的10歲孩子,他的知覺、動作能力有可能相當於9歲,數學推理能力相當於11歲,感覺動作能力相當於10歲,而閱讀能力僅相當於5歲。這樣一個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孩子要完成三年級的功課,就會遇到閱讀上的困難,這會妨礙他上課專心聽講,妨礙他數學應用題的解答,並會導致他對學習的厭倦。
而當發現孩子的“聰明”與其功課之“差”產生巨大反差時,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隻怪罪孩子貪玩、不努力、犯懶、沒出息。其實,這隻是一個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劉博士建議教師和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有動作障礙、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的孩子進行特殊訓練,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會了不難,難了不會,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在學習上的種種困難表現就會得到緩解,其自身的潛在能力便會得到正常發揮,他們便樂於學習,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
以上談的是關於“樂學”的問題,下麵再談談善問的問題。“善問”是培養孩子開啟思維能力的最好方法。
有人總結出啟發孩子善問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即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即除了……還有什麼;
·“可”:可能會怎麼樣;
·“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驗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問題越多元化,孩子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利用善問“十字訣”發問,對於培養孩子的智力是很重要的。但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其表達能力。
學問學問,學和問是孿生姊妹,對父母來說要變孩子的“苦學笨問”為“樂學善問”。變“苦”為“樂”,變“笨”為“善”,則是一個引導策略問題,父母要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