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說:孩子需要的是適合他們的興趣、年齡及能力的書,並且他們也不時需要換換口味。3至6歲的學前兒童喜歡童話、詩歌、動物故事,以及跟他們日常生活有關的書,一些琅琅上口的兒歌會受到他們特別的青睞;6至9歲的兒童喜歡按自己的興趣選擇讀物,他們能夠開始自己閱讀之後,就挑一些較深的書給他們,讓他們的興趣得以發展;9至12歲的孩子喜歡幽默小品、比較錯綜複雜的故事、驚險離奇的長篇小說等。
(4)把書放在孩予容易拿到的地方
有些家長給孩子買了書,又怕孩子把書搞壞搞髒,給孩子讀過看過之後,就把書收藏起來或者放到孩子取不到的地方;有的家長,當孩子全神貫注於書中情節時,不停地叫孩子做:這做那。這些都不可取。家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將有形匿於無形,將有意寓於無意之中。比如家長可以隨意把一些書分放於房間、客廳或廚房,讓孩子無意間看到,以為自己發現了寶貝,而自覺自願地看完它。這種自我發現而產生的閱讀興趣,肯定使孩子雀躍不已。
(5)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探索知識寶庫
家長在引導孩子自覺閱讀、學習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領孩子到圖書館、書店、資料室、藏書閣等地方翻閱資料,查閱書籍,廣泛汲取知識的營養,促使孩子逐步學會獨立探索知識寶庫,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充實與喜悅。
16)讓孩子充當弟弟、妹妹的”家庭教師”
在公公司裏麵,如果提拔一個人做了部門經理,那麼那個人上任之後就會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能力水平。被賦予了部門經理的責任之後,他本人就會感受到一種壓力,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好。於是在工作上就真的表現得很好,漸漸地勝任這個職務。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所以,在治療孩子的厭學症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提拔”的方法。如果這個孩子下麵還有弟弟妹妹的話,就可以讓他給弟妹們做“家庭教師”。“原來都是被爸爸媽媽教訓的,現在也可以教訓別人了”,孩子一定很願意去擔當這個任務。而這也就引導他走上了治療厭學症的道路。
自己不喜歡學習,當然不能夠教育弟弟妹妹們,所以首先自己要裝出很熱愛學習的樣子。而在裝樣子的過程中孩子就開始真正地對學習產生興趣。
至少為了教弟弟妹妹們,自己一定要先會做。那麼,孩子就不得不去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會有起色的。
17)要讓孩予擔當”授課的老師”
澱川長治先生是著名的電影評論家。小時候每次爺爺帶著他去看電影,回來的時候,奶奶總要問他:“電影好不好看呢?都講什麼了?”因為每次看電影回來奶奶都要問,所以他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會非常專心,一邊看一邊想回去怎麼給奶奶講。
同樣的道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也可以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況,這是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的第一步。每次給孩子買漫畫書或其他書的時候,不要買回來就結束了,而應該在把書交給孩子的時候加上一句:“看完後你就做授課的老師給媽媽講一講”。孩子擔當起講述內容的任務,既受到信任也受到鼓勵,自然會在閱讀的時候集中精力,全神貫注並會一邊看書,一邊思考如何講給媽媽聽。這樣,自然會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方法正為許多家長所采用。
(8)主動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
人們平時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打電話的時候,對方不在家而使用了錄音電話,留言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不自然。這大概是因為沒有聽眾,說話的時候沒有人點頭表態。如果聽眾有一些反饋,講話的人也會講得很起勁兒。
家長詢問孩子在學校裏的學習情況的時候,如果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那麼孩子也就更願意把學校的事情告訴家長。如果家長在聽了孩子的講述之後表示欽佩,“是嗎?已經做這麼難的練習題了!”那麼,孩子就會更加得意。或者家長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水平,如果孩子在上五年級就說,“那麼難的習題要到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那麼孩子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家長要善於觀察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采取各種靈活巧妙的方法極大地激發孩子心中的興趣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