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狀元生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3)(3 / 3)

每天放學後張倩總是先做完作業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她最滿意自己的一點就是“學習自覺性特別好”。正是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張倩以後的學習道路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倩是一個很樂觀的女孩子,對於高考,她說自已是贏在了心態上。她的家庭把高考看得很淡,她說父母從來都不對自己說希望女兒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上北大也好,上川大也好,到哪裏上大學,考試成績如何,在家裏他們隻字不提。也許父母是在刻意地避免製造考前的緊張氣氛,為女兒創造一個寬鬆的考前環境,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對女兒充分的信心之上的,不管女兒考得怎樣,他們給予張倩的永遠都是信任和支持。

張倩的家庭是一個很民主的家庭。中國這樣的家庭似乎不多,大多數父母都隻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決定孩子的發展。對於孩子而言,路是父母定的,怎麼去走也是父母選擇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而在張倩的家庭裏,父母就很尊重女兒的決定。隻要張倩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父母總是會大力支持、鼓勵;但如果大的方向有了錯誤,父母也會進行悉心的引導。

通常張倩每件事情都會先和父母商量,然後自己再拿主意。張倩不會因為有了父母給予的充分的自主權便放任自己。張倩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女孩子,父母也從來不在女兒麵前提什麼榜樣,也不把女兒和別的孩子比較,他們相信張倩。張倩和父母幾乎沒有什麼衝突,很多時候本來自己以為父母會反對一件事,可是到最後出乎她的意料,父母的觀念競然比自己還要新潮,甚至還會鼓勵自己去做。“代溝”這個詞她自己幾乎沒有什麼體驗。當朋友同她說和父母的關係緊張的時候,張倩還很奇怪為什麼他們會和父母有代溝。

不過爽朗的張倩是一個急性子,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媽媽吵起來。不過這樣的情況也不多見,即使她當時紅了臉,過一會兒就會忘得一幹二淨,和母親言歸於好了。

到了高三的時候,這樣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的情況就少之又少了。

“倒不是因為我自己改脾氣了,是媽媽在遷就我啊!”張倩說。張倩高三的時候真的很受照顧,不管是在學校裏還是家裏,自己說了算的情況更多,老師和家長都是特別讓著她的。“誰讓那時候是高三呢?”這似乎是張倩給自己找的一個理由了。高三的時候說緊也不緊,張倩和父母交流的方式還是中國傳統的“餐桌教育”,或者說“餐桌交流”更貼切一些。

張倩的家裏始終都是這樣一種交互式的談話方式,不隻是張倩向父母“彙報”自己在學校裏的事情,父母也會和她聊聊天,說說其他的事兒。高三的時候,她看電視的時間明顯比以前少了,隻能有時吃飯的時候“趁機看一會兒”。張倩最喜歡和媽媽一起看電視劇,父親喜歡看的體育節目她卻不喜歡。

對於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在張倩印象裏,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都是特別小的一些瑣事,甚至有點記不清了。張倩常對朋友說:“母親給我的大多是很具體的東西,比如說每天為我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照顧著整個家;父親給我更多的是那種無言的影響和無聲的感動。甚至有時候隻是一個背影、一個眼神,我都會感覺到父親的關愛。在高考那段時間,家裏還是像平常一樣沒有什麼變化,我晚上就在屋子裏看書,父母在外麵幹自己的事,看看電視什麼的。父母從不出去或者帶朋友回家打麻將,他們所做的都是這些很細小的事情。”

對於很多有高考考生的家庭,父母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出現過把電視機賣掉的情況。張倩很自豪的是,盡管高三的時候受到了媽媽的特別優待,但自己卻沒有給父母添加太多的麻煩。這樣平靜的日子在張倩的心裏猶如涓涓細流,淌了十幾年。她相信,許多年以後再回想起這些的時候,累積起來的點點滴滴仍會在心裏漾起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