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在不經意間讓孩子感動,孩子也會把這份沉甸甸的父母之愛轉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魏娜的話或許能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父女、母女之間的深情:
“從小爸爸媽媽就很疼愛我,盡管我小的時候家境不是很富裕,但是爸爸媽媽還是會盡力滿足我的要求。去年我差一分沒有考上北京大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為了能讓我去讀一個好一點的大學,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候吃不好睡不好,四處奔波。看見他們為了我操勞,我很愧疚也很後悔,隻差一分呀!我隻要再做對一道選擇題,這一分不就出來了嘛!所以後來我複讀的時候,每當情緒低落、學習懈怠,我就會想起那個夏天爸爸媽媽為我做的一切,我就問自己:“‘你有權利放棄嗎?你對得起爸爸媽媽為你做的一切嗎?’也正是在這些感動的支持下,我走過了這一年的複讀的曆程,並終於能用一個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狀元並不像大家想像得那樣一帆風順,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流更多的汗水:狀元的家長也要付出更多。但是在收獲的季節,當他們一起收獲成功的時候.那份感覺也是別人所不能體會的。
信任是一劑良藥。每個父母也都應像魏娜的父母一樣,都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在自己的支持下,必將創造屬於他們的精彩。
張倩:用狀元來回報父母的深愛
一令家庭的民主氛圍是造就孩子獨立人格所不可或缺的。民主的前提是平等,父母對孩子如果沒有平等的觀念和意識,就不會對孩子有人格上的尊重,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父母隻有具有平等意識,尊重孩子的思想,與孩子平等對話,才可能塑造出孩子的獨立性格。
2003年,張倩以680分的高分奪得重慶市高考文科狀元,成功進入北大的事跡被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張倩出生在一個很普通、很平凡的家庭。父母現在都在銀行工作,以前都曾經做過軍醫。父親在15歲的時候便參軍了,母親則是那個時代的下鄉知青,後來跟著父親一起做起了軍醫。雖然現在張倩家在重慶市區的一個小區裏麵,周圍的環境很好,也很安靜,但張倩小時候卻是和父母住在他們工作的醫院的職工宿舍裏。那是一個始終洋溢著軍隊的氣息的大院。也許是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於軍隊的那種緊張有序的生活,張倩逐漸養成了獨立的性格。
父母在部隊醫院工作的時候,雖然比較忙,陪張倩的時間比較少,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忽視對女兒的家庭教育。獨立是父母教給張倩的第一課。一切事情都要學會自己去做是張倩的父母對她最初的教導。在父母的培養下,從小張倩就自己上幼兒園,自己看書,自己玩兒。由於曆史的原因,父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學習上,父母對張倩幾乎是幫不上任何忙的。張倩完全是靠著自覺度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麵對著狀元的榮譽,張倩隻是很謙虛地說:“我自己並沒有太多可以講述的。我和別人並沒有什麼兩樣,別人發生過的事情在我身上也可能會有,我的事情別人聽起來也不會感到奇怪。爸爸媽媽和我都是很普通、平凡的人,一直也都沒有想過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舉動。要說不同,可能隻是我從小成長的環境和別人略有不同吧。”
張倩的學習生活很平淡,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一帆風順。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生活也一直都是快快樂樂的。小學的時光張倩是在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小學度過的,初中她考入了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高中的張倩更是如魚得水,在緊張的學習中行進自如。她每年都獲得巴蜀中學“三好學生獎學金”一等獎,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也是獲得一等獎。
高考那幾天,當好多父母都在考場門口等待著考場裏的兒女的時候,張倩的父母照舊在上班。考試的兩天甚至可以說是張倩期待已久的日子,她盡情地發揮自己,釋放自己。張倩拒絕父母的接送,她對自己有信心。她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考取北大的實力。從張倩上幼兒園的時候起,爸爸媽媽就沒有接送過。因為實在是沒有必要,幼兒園就在張倩家附近,隻有幾步路就到了,每天接送反倒多餘了。
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很多父母並沒有因為自己家離孩子就讀的幼兒園或者學校近就不去接送。哪個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掌上明珠一般?隻是張倩說父母“愛她的方式不同”。父母培養她的是獨立的性格,是將來她可以去處理好自己必須麵對的事情的能力。作為女兒,張倩也非常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張倩從小就很少讓父母操心,家長頭疼地命令孩子學習,或者逼著孩子做作業這些事,在張倩家從來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