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喜歡看書,但是不喜歡那種大部頭的古典名著。她喜歡的多數是一些閑書雜誌之類,比如《讀者》等。高三的時候她也會買這些雜誌看,不過很有節製,也從不背著父母。她是把雜誌當作閑暇之餘的消遣品。張倩還喜歡很多東西一一唱歌,聽音樂,還有運動。她平時很喜歡打羽毛球、乒乓球,從小就學會了遊泳。但這些都是業餘愛好,她沒有特別精通的。張倩要感謝父母,因為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指導下學會的。性格爽朗的張倩對待朋友也是很坦誠,父母對於張倩的社交管得很少,他們相信自己的女兒。
張倩是個很隨意的人,甚至有點粗枝大葉。常常是自己的東西都不知道放到哪裏了,在家的時候總是會問母親要。高三的時候她的生活不過是回家以後到桌子前麵看書,母親做好了飯會喊她,吃完飯稍作休息便繼續學習。收拾碗筷啊,收拾自己的書桌啊,這些“善後事宜”都是和她無關的,所以她的一切東西母親都了如指掌。
高三她所有的任務就是學習,複習準備高考,而這對張倩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高考要準備的2B鉛筆筆芯要削成楔形的,塗卡的時候才會方便省時。張倩的鉛筆從來都是父親幫忙削好的,高考結束後媒體的各種采訪報道都是母親一手整理保存的。
高三很多家長都會去找老師,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情況,或者讓老師重點抓一抓自己的孩子。而張倩的父母卻從來沒有刻意去找過班主任,隻是有的時候母親到學校找張倩有事,張倩沒下課的時候她才會找班主任聊幾句。張倩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從來沒有跟父母提什麼過高的要求,盡管她知道即使“要天上的月亮,爸爸媽媽也會摘給我的”。
張倩和父母的不愉快隻有一次,那是在高考分數出來之後填報誌願時。
報北京大學是全家一致通過的,不過選什麼專業還沒有定下來。張倩的父母在銀行工作,覺得自己的女兒學金融會比較好一點;法律在重慶又比較熱門,做父母的又想讓女兒學習法律。父母在這兩個專業之間拿不定主意。剛剛填了金融,母親卻又和張倩商量:“要不咱們學法律吧!”張倩本來就是個直性子,脾氣又有點躁,跟母親說話的嗓門便大了起來:“你不是讓人家學金融的嗎,怎麼又學法律了?改來改去的就是拿不定主意!”
不過北京大學對狀元是特別優待,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張倩進北大的時候是在法學院,後來還是選擇了光華管理學院。
狀元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種神秘色彩,大家都以為狀元肯定會有故事,有曲折,有淚水,有歡笑。但是張倩卻好像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故事,但這平淡的背後卻很讓人羨慕——她的堅強,她的家庭,她的父母。
看起來,我們真的和張倩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她所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嗎?她的家庭對她性格和個性的影響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難以做到的。張倩的父母所做的,其實我們每個父母都可以做到,但是這樣的教育又有幾個父母真正對自己的孩子實踐過?
郝煜:父母寬容與愛心鋪就的狀元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在過度期望的心情的支配之下,卻往往無意中做出許多傷害孩子的事。教育專家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當從實際出發,不能強迫孩子成為樣樣優秀的天才,而應尊重孩子的個性,發現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輔導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走上健康的成長之路。
2002年的7月,和往年沒有什麼不一樣,依然是滿天流火。而從7月的流火中走來的高三學子,回想起高考來,都依然還是唏噓不已。當郝煜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走在美麗的燕園裏時,他更是感慨良多。
回首來時路,郝煜有很多感慨,在自己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是父母陪著他一路風風雨雨,是父母不斷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收獲和提高。從小到大,父母付出的,遠比孩子能看到的多得多。
郝煜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母是大學同學,都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母親在山西財經大學擔任教授,教金融學。郝煜選擇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係學習,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母親的影響。爸爸是黨政幹部。父母兩人都是那種老老實實做學問,認認真真做工作的人。姥爺是解放前的大學生,而且還是全才。他學過半導體,會做木匠活,還燒得一手好菜,對古典詩詞也很精通。小的時候郝煜特別崇拜他老人家,姥爺的博學給郝煜影響特別大,那時候郝煜最感興趣的就是姥家的幾個大書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