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吾家有孩初長成(2 / 3)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寫過這樣一首《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小孩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這首小詩傳遞的理念就是在他們的世界裏尋找和兒童共同的感受。2歲寶寶的思維進入了快速爆發時期,家長朋友們也要緊跟孩子思維的發展,善於激發並迎合孩子了解周圍世界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給家長提出很多問題,認真負責地應對孩子提出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問題,能夠使寶寶得到好的反饋,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感情的逐漸豐富和個人意識的增強,使得孩子對父母關注和認同的需求更加強烈和迫切。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探索行為給予讚揚和褒獎是必要的,但是也要適時地進行科學的引導。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但要謹記是給“一定”的,而不是全部。某天,你會欣喜地看見自家寶寶在餐桌上主動抓起勺子往嘴裏塞東西吃,桌子和地板上卻是一片狼藉,聰明的家長會這麼做:第一步:“天啊,我家寶寶真棒,會自己吃飯了哦!”第二步:“糧食可是農民伯伯很辛苦才種出來的,千萬不能浪費呀。來,爸爸跟你比賽,看誰灑在桌上的米粒少!”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因為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要以新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要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度,在滿足孩子信心、自主性和獨立性塑造方麵的要求時,行之有效的規範也是必須的。

3.4~5歲——主動性與內疚:我行我素的實踐派

5歲的男寶寶東東和小劍在是同桌,他倆不是最要好的朋友,可他們的父母卻算是同病相憐,因為他們每隔幾天就要被老師叫到學校裏來,兩對家長從最初同時被老師訓導時的尷尬,到後來的習以為常,逐漸變成了朋友,經常或見麵或通過電話交流一下教子經驗。

東東媽每次被老師請去學校,原因無非也就那麼幾個,比如東東把遊戲課上發的機器人拆壞啦;上課的時候老與同學講話啦;和班裏的調皮孩子一起掀女生裙子、往同學身上扔毛毛蟲啦;把嚼過的泡泡糖放到同學座位上啦……東東的毛病倒是不大,這個年紀的孩子身上一般都有,男孩子總是皮了那麼一點。可東東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則是他屢教不改,屢改屢犯,老師一再督促東東家長好好教育東東,東東爸罵過他也打過他,可東東每次都是很委屈地說:“我就是想看看。”有的時候在家裏說得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東東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

小劍是個安靜膽小的孩子,性格正好和東東相反。小劍媽被請到學校,不是因為小劍上課想噓噓,卻不敢和老師講,噓噓到褲子裏了;不是因為午飯吃他不愛吃的胡蘿卜,就坐到一旁不說話拒絕進食了;就是因為沒有發到他喜歡的玩具就哭個不停了……小劍媽媽對於這個有啥不說啥的孩子,簡直就是沒招兒。和東東媽分享經驗時,得出的結論是:東東是明著壞,小劍是“蔫”兒著壞。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對世界的探索不斷深入,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也更加強烈了,他們開始“頗有理性”地 思考某些他們看來是嚴肅的問題,比如我和同桌的那個女孩有什麼區別、電動汽車為什麼能自己走、為什麼上課的時候不能講話等等,為了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行事。他們對於幻覺生活仍然非常主動,但是已經學會區分幻覺與真實,他可能常常處於幻覺與真實之間,但不會像以前那樣將自己想象的世界和真實世界混淆。

根據埃裏克森的研究,4~5歲是孩子主動性與內疚感的形成時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執著於幻想、創造以及按著自己的想法行事,對於很多自己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常常會很主動試著去解決,雖然大部分時候他們的解決方法很幼稚,可他們卻堅持著這樣的努力。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需要如果得到滿足,並受到家長的支持,他會向他信任的人說出他的想法、表達他的情緒,並且會表現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反之他便會覺得內疚,有罪惡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動行為,或者將他正在嚐試的活動轉移到大人看不見的地方去。長大後可能出現以下性格特征:害怕犯錯、感到無助及內疚、隻懂得安慰別人、回避風險或隱瞞錯誤。

4~5歲的孩子,開始知道性別,在意識當中朦朧地體會到自己和異性在生理上確有不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認為男孩子就是因為媽媽說自己不能穿漂亮裙子、不能紮小辮兒才成為了男孩子;女孩子就是因為爸爸說不要玩兒手槍、應該玩兒布娃娃才成為了女孩子,因而他們很渴望對這一新鮮事物進行探索,所以他們就會向父母詢問孩子是哪來的,並且詢問與生殖和分娩有關的器官,有時還會出現像東東那樣掀女孩子裙子的畫麵。

交往也成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急需滿足的一個需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認識到朋友除了是遊戲時的夥伴,還會影響到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他們會非常渴望與小夥伴相處,並在行動上與他們保持一致。同時他們還會提出一些要求或做出某些事情來考察自己的能力和控製範圍。像小劍拒絕吃飯、動輒哭泣等等。

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行為都很容易理解,父母也用不著為自己的“問題孩子”大傷腦筋。家長們可以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來引導孩子進一步學習和思考,比如喜歡拆玩具的孩子,爸爸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拆開,在告訴孩子一些簡單原理的同時還不會把玩具弄壞;對異性強烈好奇著的孩子,父母就應該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讀物,適量適度地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對於社交,父母就應該常常提醒孩子和小夥伴兒該怎樣交往,交往過程中哪些行為是適當的,而哪些行為又是不當的告訴他們。這個階段的教育,切忌粗暴幹涉,這樣很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將讚揚、引導和疏導結合起來。時常去觀察孩子對什麼好奇,找準孩子的興趣點,然後找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讓孩子成長中的需要在愛的沐浴下得到滿足,讓淘氣的孩子在您的關愛中逐漸馴服。

4.6~11歲——勤勉與自卑:在競爭與自信的夾縫中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爾各答西麵約一千公裏的叢林中,發現了兩個被狼哺育的女孩。年長的大概8歲,年幼的估計一歲半,估計在出生半年後就被狼銜去了,他們不會說話,不能發出人的聲音;不會用手,不能直立行走,隻能依靠兩手、兩膝爬行;白天一動不動,到了夜間就到處亂竄;懼怕人類,對貓狗等動物有獨特的親近感,人的行為幾乎沒有,但又不具備狼的全部習性。

年長的取名為卡瑪拉,年幼的取名為阿瑪拉,牧師辛格精心照料她們,用盡各種方法想使兩個狼孩轉變成正常人。阿瑪拉長到第2個月,就可以訴說饑餓和口渴,但是回到人類世界的第11個月,就去世了;卡瑪拉經過牧師夫婦的精心訓練長達8年,但收效甚微,4年才學會6個單詞,直到17歲病死時,智力僅達到二三歲正常兒童的水平。在中國也有類似狼孩、豬孩的報道,結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這個故事表明:人類對於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也很容易通過努力取得應有的成效,如果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去彌補,有的時候甚至永遠都無法彌補。

6歲到11歲,是孩子身心快速成長,並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有關研究表明,從3~7歲,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關鍵期;6~11歲,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培養學習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關鍵期;6~9歲,孩子對文化特別敏感。傑出的兒童教育家瑪莉亞·蒙台梭利對這一時期孩子的心智做出如下形象的形容: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