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挖:潛在能力就是天才(1)(2 / 3)

例如小雞“追從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殼後4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不讓它發展,那麼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了。所以如果小雞在最初4天裏不放在母雞身邊,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

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出殼後8天之內,如果在這段時間裏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發達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這段時間裏把它放到一個不能埋食物的房間裏,那麼它的這種能力也就永遠不會具備了。

我們人的能力也是這樣。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司各特伯爵夫婦攜帶他們的新生嬰兒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時遇到大風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難,隻有司各特伯爵夫婦帶著兒子爬上了一個海島。那是個無人的荒島,島上長滿了熱帶植物。司各特伯爵夫婦很快就被熱帶叢林裏的各種疾病奪去了生命,隻留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後來一群大猩猩收養了隻有幾個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著這班動物父母成長。

20多年後,一艘英國商船偶爾在那裏拋錨,人們在島上發現了小司各特,他已經長成一位強壯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樣靈巧地攀爬跳躍,在樹枝間蕩來蕩去,他不會用兩條腿走路,也不會一句人類的語言。人們將他帶回英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科學家們像教嬰兒那樣教導小司各特,力求他學會人的各種能力,以便他能夠重歸人類社會。他們花費了10年工夫,讓小司各特終於學會了穿衣服,用雙腿行走,雖然他還是更喜歡爬行。但是,他始終也不能說出一個連貫的句子來,要表達什麼的時候,他更習慣像大猩猩那樣吼叫。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學習語言能力的發達期是在人的幼兒時期。小司各特當時已經20多歲了,他錯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他的這種能力永遠消失了。

以上的事例都說明,兒童的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即使生下來具有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會隻剩下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而且由於這種遞減是因為未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一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予孩子發展其能力的機會,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

但是這個“盡早”又早到什麼時候呢?我們的觀點是,教育必須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

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就開始。

早期教育,強調一個“早”字。隻要對身心發育有益無害,許多基礎教育都可以盡早起步。特別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台梭利主張的感覺教育,即通過感覺器官的訓練遊戲活動來開發智力的方法,許多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即可進行。

嬰兒早期,大腦就像一張白紙,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這一時期,進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兒童的大腦中印上良好的模式。這比抹去原來已有的痕跡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比如說,一個兒童學會了方言再學普通話,會有很多幹擾,一開始就讓他學講普通話,則學得快,講得好。

日本企業界和兒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也主張,早期教育從嬰兒生下後就應該開始。如在語言方麵,日本兒童在開始學日語的同時就應開始學外語,這樣可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如果開始在大腦裏隻固定一種語言,以後再學習另一種語言,就無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學起來很費力。